新闻
产业实力与体制活力 二论晋中“走出去”招商引资之秉持
2016
05/06
09:35

本报评论员

“十二五”时期的晋中,是昂扬的五年,是蓄势的五年,五年间,全市产业级次实现了整体性的攀升,产业格局日益清晰,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公共财政突破百亿,昂首迈入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的五年,曾经风光无限的煤炭遭遇市场寒冬,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煤炭产业的“六型”转变,一手抓以装备制造业为重心的工业实体经济壮大,努力在新一轮市场下行的周期中适应并调控。为此,晋中项目建设的抓手始终不松,努力追求着市场决定权之下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全力以赴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灭,以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换取稳定性。过去,作为山西老工业基地,晋中是中国纺机工业摇篮、全国液压元件基地、全省水泵、农机、改装车生产基地,拥有纺机检测、玻璃器皿质检、玛钢研发等多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产业基础扎实、工业体系健全、产业工人群体大素质高,比较优势突出。如今,以电动汽车、甲醇汽车为主的山西新能源汽车装备基地加快建设,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呼之欲出,链条式的延展、块状的产业崛起为更多的工业投资与实体企业进入晋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工业之外,文化旅游产业保持着逆势而进的旺盛增长力,不断积蓄并释放着晋中这个曾经的“煤炭大市”实现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2015年,晋中旅游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跃居非煤产业首位。“十三五”时期,晋中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家国文化之都、太行度假胜地,三年建成全省首个煤炭之外的千亿产业。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乔家大院以旅游区的面貌走向全省、全国,晋中有着三十年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有着常青的国际、国内市场,但千亿格局之下,也有着近百个重点景区亟需提档升级,近百处国家级人文和自然资源亟待开发,近百项旅游配套项目急需建设……风景这边独好,海纳百川的晋中魅力四射。

“走出去”,晋中有志气,更有底牌。当时空坐标来到“众创”的点上,山西科技创新城、山西高校新校区、晋中高新技术产业园、晋中职教园区已成蓬勃之势,20万精英人才汇集晋中,现代农业擎全省旗帜、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新能源等产业欣欣向荣……

携如此丰厚条件而行,纵然下行、压力、困难交织,晋中的心态却从无低迷,晋中的担当也从没退缩。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加快,分工日益细化,特别是“新常态”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产城融合的集约化区域发展思维,降低资源流动压力和配置成本,实现自由和优化的目标,是在地区间竞争中胜出的必由之路。支撑这一目标,改变面上、浅层次的合作关系,就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和行政壁垒,以精确的制度安排进行统筹,确保区域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最大化。

108廊带建设应势而起。

在晋中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相对较高的板块,在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下,迅速崛起了集晋中优势发展要素于一体的一体化“试验区”。市场和政策、改革和调控迅速向这里着力,各县(区市)的核心资源被充分凸显,产业发展、城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形成相互呼应的互补之势。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一体化”的环境下尤其顺畅。

一体化工作机制,一体化建设方案,一体化投融资平台,一体化土地管理,一体化财政投入,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建管模式,以体制突破为牵引,七个“一体化”消融了县(区市)之间的行政壁垒,108廊带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之路,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功能定位清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获批全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于晋中而言,是鼓励、也是鞭策,去探路由点及面的转型,从存量消化到增量开发,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从当前稳增长到今后的激活力。

晋商故里,血脉传承。曾经“无中生有”的志气、义气在今天表达在不会消沉的创业精神上、不曾停步的改革图强上。

我们培育肥沃松软的土壤,我们打造温暖如春的环境,我们厚植市场的内生活力。我们锚定转型,我们积累势能。我们走出去,带着发展自信,回来时,将是力量充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