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苏州高新区:“两高两新”引领 勇立创新潮头
2017
10/12
11:26

创新驱动新发展,改革铸就新动能,着力推进“两高两新”新实践。

25年来,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脚步未曾有些许停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不懈努力,高新区从苏州城西郊区,发展成今日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GDP总量达106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近130亿元的骄人成绩。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翻开高新区产业地图,一场由创新引领的变革正徐徐展开。聚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高新区把握主动,抢占高地。大院大所加速集聚,“创新浓度”大幅提升;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你追我赶趁势发展;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精英纷至沓来,汇智汇力;8大改革直面“痛点难点”,营造创新生态……在发展道路上,高新区走出了独特的“高”“新”风格。

“在更高坐标系中践行‘两高两新’,科技创新是核心,坚持以科技创新型项目为引领,聚集科技型团队,将高新区发展为科技型企业的首选落户地。当好‘苏州打造’两个标杆的排头兵先行军,为‘四个名城’建设,贡献‘高新’力量,作出‘高新’示范。”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说。

80余家大院大所展现高新创新“浓度”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9月16日,高新区“牵手”华大基因,打造世界级基因科研与应用示范基地;8月23日,总投资20.8亿元的中移软件园开园,将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8月22日,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揭牌、龙之梦苏州项目签约;8月10日,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在高新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注于城市能源发展的研究机构……短短一个多月,一个接一个重量级创新载体在高新区落地生根,掀起了区域创新发展的高潮。

当前,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为一个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是集聚各类高端要素的大载体、大平台。今年以来,10多个重大项目落户;截至目前,已吸引80多家大院大所落地生根,全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源头。

目前,高新区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在刚刚公布的全国147家国家级高新区年度排名中位列18位,在全省27家高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二。

集聚大院大所,瞄准的正是提升创新“浓度”:通过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创新平台,建设和完善专业化、特色化、开放型的研发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创新服务平台、重点活动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研发平台,不断增强各类平台的集聚力。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建设特色小镇、培养高端人才、培育地标性民营科技企业四个途径,进一步打造优质资源的“强磁场”,实现在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上领跑全省。

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提升高新创新“高度”

产业强则城市兴。形成产业引领优势,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让高新区集聚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并推出许多创新产品。

苏州高新区根据区域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有条件、有优势的领域集中突破,促进转型升级向更深层面、更广领域加速推进,形成更加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引领方向,加快向产业高端攀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按照目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不断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经济,培育更多标志性的本地品牌;新能源产业要形成集硅片生产、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光伏装备制造、并网及储能系统生产、光伏发电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的全产业链;医疗器械产业要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集聚地。

在重点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针对先进制造业,高新区专门出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促进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明确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江苏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在传统电子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做优做强细分产业集群,鼓励电子信息领域新型平板显示、关键基础元器件等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细分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高端化发展,培育行业小巨人。

人才新政11类子计划树立集聚创新要素“样本”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

今年年初,高新区推出“覆盖范围最广、政策条件最优、操作性最强”的人才新政,共涉及11类人才子计划,向国内外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截至目前,人才新政首批10项实施细则已出台,覆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知识产权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6个人才类别,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4类人才计划也已拟定待发文。

重大创新团队项目综合扶持经费最高可达1亿元;创业领军成长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成长奖励;对机构和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50万元/人的引才奖励;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的引才奖励;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电子商务领军人才……

在重奖人才的同时,高新区深入实施“1+X”人才引育模式。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育600个以上国家“千人(万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市“姑苏人才计划”、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在金融、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特色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3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引进和培育3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产业基础人才,引进和培育30000名左右产业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必将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再次实现质的飞跃。

8大集成改革作出创新生态“示范”

在创新要素全球加速流动的大背景下,构建一个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复合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包括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生态环境、城市品质等在内的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高新区首先对区域发展“痛点难点”进行系统性梳理,拿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创新营造更加适宜的“政策生态”。在集成改革方面,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出台《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探索集成改革总体方案》,系统谋划了探索集成改革的推进路径,形成了“完善权责大清单、优化权力配置”“建设政务大平台,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等8大改革任务体系。

在推进“3550”改革方面,全面落实“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目标,推动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的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面,设立“一局一中心”,全区77项行政许可事项100%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同时,为激发市场活力,高新区“放管服”三管齐下,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全面实行……

高要素、高产业、新业态、新生态,在发展的新道路,高新区正全力构筑具有硅谷气质的创新高地,展现改革创新发展的“高新”速度。

城市名片:真山真水园中城

东连2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古城,西接36000公顷的烟波太湖,拥有49座青山、25公里太湖岸线、沿太湖文化休闲风光带、大阳山生态旅游风光带、运河文化风光带……在“天堂苏州”的版图上,有一张熠熠发光的名片,那就是位于苏州城西的“真山真水”园中城高新区。今年9月,高新区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高新区加快重点生态项目建设,推动山体覆绿和宕口整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系统推进山体、水体、村庄、田园“四大美化行动”,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山体公园、亲水景观、乡村风貌及田园乡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姑苏之美,在于精致。按照美丽城市、品质城市和精致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高新区正积极建设狮山广场,最终形成“东有金鸡湖,西有狮子山”的苏州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结构,打造成为苏州新地标,苏州城市中心客厅。同时,加快推进全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规划总体形成“两核+两带+两片+三级多点”布局结构;着手建设一批体现国内一流水准的音乐厅、科技馆、全景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组建民乐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城市品质。

浒墅关镇高速公路以东片区(团)、通安镇树山村片区(团)、通安镇沿太湖1公里内片区(团)、镇湖街道沿太湖1公里内片区(团)……高新区发掘“特色田园乡村”内涵,重点打造4-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片区(团);加快出台“聚焦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唱一曲响亮的“田园牧歌”。

延伸阅读:一针一线诉说江南情怀

在苏州高新区的西部,太湖之滨,有一座依山枕水,幽远宁静的水乡名叫镇湖。镇湖是苏绣的起源地,著名的“苏绣之乡”,有着2200多年刺绣文化历史。这里的女子钟灵毓秀,8000绣娘凭借纤纤玉手中的一针一线,诉说着水乡人的柔情与诗意,勾勒出一幅大美江南。

身穿中式麻布衫,即使白发苍苍也定要梳起整齐的发髻,端坐在绷架前,指尖的针线在丝绸上翻飞游走,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落在色彩清雅的绣图上,温暖而恬静,这便是岁月静好。

“母亲80多岁了,绣了一辈子,即使现在年纪大了,每天仍要坚持绣上一会,刺绣已经融入母亲的生命。”苏绣传人梁雪芳说道。想来这便是绣娘的坚持,犹如这手中的针线,透出江南女子柔美温婉中带着股韧劲儿的性情。

过去,镇上的女子自幼便随母亲学习刺绣,学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颗灵巧匠心。内敛不张扬的个性,加上指尖针线的果断灵巧,才能在方寸之间绣出有灵性的图画。若是拿不出一手好刺绣,便许不到好人家。绷布、绷架、苏针、花线,都是女子出嫁时嫁妆里必须置办的物件,苏绣对于江南女子来说,那便是一生的承诺,代代的传承。正因如此,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苏州有一种传统工艺叫苏绣。

在镇湖四处转转,到处皆是绣品店与绣庄。400多家绣庄聚集成市,孕育出一批苏绣大师,形成在全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苏绣大师集群。苏绣走出苏州,走向全国,更迈出国门。

北京恭王府、上海虹桥高铁站、广交会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众多国内外展览上都出现苏绣身影。多幅镇湖苏绣作品被英国白金汉宫、联合国等收藏;2014年3次被作为国礼赠予韩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领导人。

长期以来,刺绣产业都是镇湖人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和历史经典产业保护,高新区不断挖掘其内涵,打造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和刺绣艺术展示中心,形成“一街、一馆、一中心”的产业集群优势,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富民的新路。

随着刺绣经济的发展壮大,镇湖从过去的“接包”加工刺绣产品转为“发包”,带动了周围乡镇大批农民的就业。镇湖苏绣销售额由2007年的7.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8亿元。

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充分盘活政府手上的存量资产,搭建集聚产业发展的实体载体,力争3年内投资34亿元打造一个又“高”又“新”的“苏绣小镇”。

“苏绣小镇”将坚持“非镇非区”的理念,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围绕传统、再生、未来三个核心,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带,构建苏绣生活创新轴和传统再生发展轴,形成“一带双轴三核”结构,实现苏绣产业高端集聚,建成以弘扬苏绣文化和提升苏绣产业为主,彰显太湖生态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为苏州打造“富裕文明的美丽宜居名城”“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高新”示范。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