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迈上“少而精”新赛道
2021
06/18
15:06

宁波国家高新区一景(被采访单位供图)


徐展新 制图

记者 易鹤

近日,市政府印发《宁波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按照方案设定的整合目标,今年,全市开发区(园区)总数将从298个整合为20个,总数减少了93%。这为我市全面加快推进开发区(园区)的深度整合提升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开发区是宁波最早的对外开放窗口,为宁波经济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畅通双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开发区(园区)如何加速走出“低、小、散、弱”困局,变“满天星”为“一团火”,更好地扛起改革创新主阵地的使命担当?开发区,将迈上“少而精”的新赛道。

园区GDP占全市60%

宁波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从1984年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谋划建立了一批开发区(园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宁波开发区(园区)形成了三大特征:

数量众多。目前,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总数达298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7个,市级及以下270个,涵盖了开放合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港航物流等领域。

体制多样。形成了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代表的管委会主导型、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政区合一型等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

贡献较大。各类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市GDP60%,省级产业集聚区走在全省前列。“带头大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14家国家级开发区之一,2019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了3000亿元。宁波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市10%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宁波软件园等众多科创资源。

市商务局重点开发区域处处长林汇川列举了一组靓丽数据:去年全市22个重点开发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9亿元,完成一般财政预算收入6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786亿元,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85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一半,对全市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度重构势在必行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模式的变革和要素资源的日趋收紧,我市开发区(园区)体制优势和增长支撑作用趋于弱化。主要表现在:园区 “低、小、散、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多而不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要素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统筹利用。

市发改委曾经对开发区的运行现状做过一次调研。他们发现,目前,不少开发区存在转型和集聚发展的需求。

“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除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外,全市还存在上百个工业集聚区,‘一镇一园’甚至‘一镇多园’的现象较为普遍,乡镇工业区块发展无序,个别工业集聚区布局缺乏合理性。”市发改委区域处处长郑敏表示。

而摆在眼前最主要的问题则是部分开发区主导产业不明晰。目前一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时“来者都是客”,导致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同一个园区简单集聚,不同的园区存在同样的主导产业。

目前,多数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中,第一主导产业为化工、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区县(市)级及以下工业区(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超过80%集中在机械、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和带动示范作用不强。

“从全国范围看,我市22个重点开发区中,虽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曾杀入全国二十强,宁波保税区进入全国十强,但与国内一流开发区相比,我市开发区还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园区竞争力和招商力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业内人士坦言。

聚合发展提升竞争力

当开发区(园区)依靠税收优惠、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变得“不合时宜”时,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变注重数量、规模扩张为注重集约、高效发展,便成了开发区涅槃重生的“必然选择”。

《宁波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明确,我市将着手优化开发区(园区)空间布局,统筹空间布局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工业集聚发展;提升发展能级,聚焦主导产业,深化开放合作,打造创新高地,促进业态融合;还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开发区(园区)的升级换代扫清障碍、畅通渠道。

开发区(园区)新名单的公布,全面吹响了宁波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号角。此前我市一些开发区(园区)虽已将附近待整合的乡镇工业园区的产能、税收等数据纳入统计,但体制机制上的关系却还没完全理顺。接下来,各类开发区(园区)要整合提升为空间相对集中连片的“一个平台”,形成管理运行独立权威的“一个主体”、集中统筹协同高效的“一套班子”,全面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体制架构。

通过整合,宁波开放平台能级要实现“1+1>2”的提升效果。以北仑区域为例,今年的目标是整合原有5个开放平台,即整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梅山综合保税区。业内专家表示,此轮整合,将有力助推“新”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十强发起冲击。

“开发区(园区)是改革创新的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郑敏说,此次深度整合目标,就是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发展平台和高能级战略平台,构建形成“一盘棋”统筹运转的全市开发区(园区)体系,重塑竞争新优势。根据方案,到2025年,全市计划创建3个以上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力争2个进入全国前十位,3个进入前三十位。

新闻链接

从298到20 宁波开发区如何做减法?

按照路线图,我市将坚持“淘汰撤销一批、转型提升一批、整合优化一批、创建打造一批”的思路,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平台新格局。

根据方案,市本级将重点打造宁波前湾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创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的主要对象。

其中,宁波前湾新区以现有规划的宁波前湾新区为基础,整合宁波杭州湾新区、余姚片区、慈溪片区。保留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平台,撤销省级及以下平台创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类高能级战略平台。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依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整合宁波保税区(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含梅山综合保税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等各级开发区,整合后总面积约615平方公里。撤销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省级及以下平台,创建打造成为重大开放类高能级战略平台。重点发展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以及国际贸易物流、类金融等服务业。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现有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管理范围基础上,将五乡镇项隘村、龙兴村、新城村、天童庄村、四安村等5个村的开发建设等经济事务委托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具体由梅墟街道管理),社会事务仍由属地管理,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整合后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创建打造成为重大创新类高能级战略平台。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重点发展新材料、生命健康、软件与信息 技术等产业,加速产业高新化发展,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大平台。

除此之外,我市将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按照牌子就高、政策叠加、范围适当原则,对地域相邻、业态相近的开发区(园区)进行实质性整合,打造17个区县(市)重点发展平台。(易鹤)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