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创新与产业转化深度融合,光明区进入产业集群发展2.0时代
2021
11/30
13:54

位于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多年来,光明区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2019 年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级,2020 年经济总量达到1100亿元,近十年经济平均增速12.7%。

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从“龙头”到“小巨人”,再到充满生长韧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扎堆“生长”,充分彰显出产业集群的光明力量。

随着光明科学城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的发展定位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历史性跨越,光明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也迎来了“2.0”时代。

光明区将“沿途下蛋”作为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优势的基本导向,推动创新与产业转化深度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主导格局初步形成,为现代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5%,占比排全市第2名。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累丰厚家底,占全区GDP比重45.5%

从南光高速塘尾出口进入光明大道,很快就能在道路左边见到TCL的现代化厂房。这是华星光电2009年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到现在,华星光电在光明已经有四座工厂。光明成为TCL华星光电全球化的重要基地。

谈起华星光电在光明的十多年壮大历程,TCL华星光电副总裁吴庆军很有感触,“这是多重因素推动的结果,比如清晰的产业定位、充足的产业空间、优质的政府服务等等。平板显示行业特点是投资量巨大,到现在华星光电已经在光明投入了1300多亿。我们希望能够快速实现量产,后来确实每一个项目速度都超出预期。”

事实上,在2009年之前,光明作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组成部分,已经有华映、莱宝、日东光学等平板显示企业,具备了一定平板显示产业基础。此后,华星光电的建设引发“龙头效应”,集聚了旭硝子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下游企业。如今,光明区已构建起以平板显示产业为核心,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光明区乃至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前布局、集聚,又为光明区的下一轮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2018年,深圳在光明区布局光明科学城,为深圳积蓄再出发的源头创新动能,并明确了具有湾区特色的科学城发展路径:聚焦生命科学、新材料、智能产业等三个重点学科,既做基础研究,但更偏重于应用基础研究,以需求为导向、以破解“卡脖子”问题为目标,在产业转化和“沿途下蛋”方面有所作为,推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

由此,光明区的区域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强,成为深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

几年来,光明区充分发挥科学城品牌效应和产业基础、空间资源等优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主导格局初步形成。

2020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7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45.5%(2020年GDP为1100.77亿元,同比增长5.7%),占比排全市第二名;形成了以华星光电、普联等为龙头的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贝特瑞、星源材质等为龙头的3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迈瑞、卫光等为龙头的2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深圳市确定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上半年光明区有11个产业增速达20%以上。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三大产业合计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9%,成为光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流砥柱。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帮助企业把“护城河”挖得更深

为对接生命科学、新材料、智能产业等光明科学城三个重点学科发展方向,2020年9月,光明区委、区政府出台《深圳市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深光府〔2020〕33号),明确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光明区通过中长期产业规划引领、推进重点储备项目落地、承载科学城的溢出红利,加强主导产业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的集群培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未来产业集群,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以生物产业为例,该产业将以迈瑞、康泰、万和制药等重点项目为基础,优先发展生物医疗设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生物产业骨干企业,力争到2025年,生物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迈瑞是光明区一家生命科学产业领域的规上工业企业。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表示,医疗器械产业需要多个交叉学科的支撑,没有学科的原始创新,医疗企业将很难长远发展,“科学城的建设弥补了深圳原始创新的短板,未来一定会给我们企业带来巨大支撑,我们更有信心在光明发展。”

为了给企业更足的信心,帮助企业把“护城河”挖得更深,光明区拿出了最大的诚意:陆续出台《光明区支持招商引资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支持“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光明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若干措施》《光明区关于进一步实施“鸿鹄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构建起“1+4+N”政策体系,为企业研发、转化、生产等提供全方位资金扶持,是深圳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最齐全的城区之一。

两年前,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炳安选择将企业落户光明,“政府的扶持政策可以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包括上市后,力度也很大。而且政府具有保姆式服务意识,这对我们这些从海外回来创业、但不太不了解政策的人帮助很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86 家,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生力军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首批上市公司中有3家来自深圳,其中一家就是总部位于光明区的贝特瑞。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领军企业,贝特瑞以总市值超900亿元成为了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企业。

能够成为龙头企业享受估值溢价,源于贝特瑞持续深耕主业建立起来的行业影响力。

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多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该公司正极业务聚焦于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领域,采取差异化的产品与技术策略。2019年,该公司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居国内前三,公司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技术领先。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交所的成立对贝特瑞来说意义重大,下一步,公司将借助资本的力量继续加大力度研发下一代锂电池材料,继续提升产品品质,继续深耕锂离子正负极材料,为新能源行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光明区还有不少“小巨人”企业在关键领域补短板、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支撑光明乃至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光明区引进培育了华星光电、正威、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普联、迈瑞、贝特瑞、三环等一批优质企业,辖区企业总数量超6.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5家,拥有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7家,十亿元以上企业39家,本土上市公司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86 家。

大量充满活力的企业,共同构建了光明区富有韧性、竞争性的经济体。根据2020年6月发布的《光明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8年末,光明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9158个,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长227.7%;产业活动单位30736个,增长218.8%;个体经营户26869个。

最新的经济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前三季度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亿元,同比下降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24.73亿元,同比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3.61亿元,同比增长9.5%。1—9月,光明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增速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10.5个百分点。2020年新增入库292家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9%。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通讯员 田帅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