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打造全产业链体系 拓宽生物医药版图
2024
05/27
09:47

◎本报记者 颉满斌 王 春

5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记者了解到,在这片创新热土,一项项成果已落地生根,一批批“链主型”企业正飞速扩大产业版图。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历经30年创新发展,上海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镇。

链上发力,推动源头创新

25日,在位于上海嘉定的联影集团企业展厅里,世界首款2米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顶尖医疗设备引来参访者纷纷驻足。“这款设备拥有2米的超大扫描视野,仅需30秒就能迅速完成全身全脏器的扫描。”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介绍,其整机灵敏度高达传统PET-CT的40倍,而且扫描时产生的辐射剂量仅为传统设备的1/40。

这一高端医疗设备由联影集团自主研发。薛敏说,生物医药产业这一赛道方兴未艾,企业要在诊断和治疗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才能满足更高水平的精准医学需求。为此,2021年初,上海市科委与联影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推进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合作,并联合启动了“探索者计划”。

“‘探索者计划’促成了我们与联影集团的紧密合作。”上海科技大学教授赖晓春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开发光子计数能谱CT探测器。其能拍出更清晰的人体“彩色照片”,被称为“CT界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技术革新”。

联影集团的快速发展,是上海市“链主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生动案例。成立13年来,联影集团牵头实施了10余项国家研发项目,并已经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根据上海市科委提供的数据,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9337亿元,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86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至2023年,上海累计研发20个1类国产创新药,全国占比近四分之一;3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产医融合,共促成果落地

在上海械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创新中心,一款手术机器人正探出几条小蛇般的机械臂,在巴掌大的不锈钢托盘上,灵活地给一颗生鹌鹑蛋剥壳。

该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由术锐医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术锐”)自主研发,术锐是首批入驻上海械谷的企业之一。

术锐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凯介绍,这台手术机器人,仅需在患者腹腔壁上开一个不到3厘米的皮肤切口,就能由此进出所有器械,并在狭小空间完成各种复杂的手术操作。

徐凯认识到,只有和医院紧密结合,了解医院的需求,才能研发出更实用的产品。于是,他选择上海械谷作为转化地,并根据瑞金医院外科医生的意见,对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进行了改进。例如,将原先的直刀片替换为弯刀片,这不仅拓宽了手术视野,还使手术操作更为便捷。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让医生成为医学创新链的“链主”。他认为,当前医学领域还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要”,作为这些需求最前线的感知人群,医生和护士应当成为医学产业创新的源头。

在上海,由医生发起的创新项目正在落地。瑞金医院副院长赵任介绍,创新中心希望孵化出一些优秀项目,让这些项目快速进入临床,实现产业化,并造福老百姓。

联影集团的快速成长也得益于产医融合的推动。“大型医疗设备是门槛很高的行业,技术、资本、人才密集。我们走到今天,充分享受到了产学研医机制的红利,少走了很多弯路。”薛敏说。

作为国产装备“第一批吃螃蟹者”,瑞金医院2013年就开始引进联影集团全线装备。202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联影集团合作共建的“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在人才培养、研发方向、临床应用、创新产业转化等各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在上海械谷,产医融合的案例数不胜数:艾普强第一台国产质子治疗设备是与瑞金医院共同研发的;联影首台商用CT机安装在瑞金医院……目前,上海械谷作为上海市第一批产医融合创新产业基地,正联手瑞金医院,依托嘉定瑞金创新中心,探索“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多维度“医工协同”,探索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医更深层次融合。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