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贵阳高新区通过搭建引才平台、优化用才生态、完善留才保障,持续擦亮“才聚高新”品牌,全力打造人才“向往之城”。近三年,该区引进重点产业人才超1.1万人,高校毕业生1.2万人,人才密度近3000人/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精准发力 靶向引才
“高新区的政策对应届生很友好,感觉机会很多。”4月17日,在2025年贵阳高新区赴外高端人才见面会上,硕士研究生刘钰看中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前景,积极与之展开了洽谈,“如果能被录用,我肯定会考虑在贵阳扎根。”
草长莺飞四月天。贵阳高新区奔赴600余公里外的成都,通过政策推介、人才洽谈、项目对接等形式,向川渝地区优秀硕博人才发出诚挚邀约,吸引高精尖人才“才聚高新、筑梦未来”。
去年,贵阳高新区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采取“驻外办事处+大型人力机构+优企+名校”方式,率先在成都建设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搭建省内外回流、回引通道,将引才触角跨地延伸。
该区还聚焦“两主一特”产业方向,开展靶向引才。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春季系列活动之“才聚高新·筑梦未来”2025年春季人才招聘会上,60余家名企提供超3000个岗位,涵盖高端制造、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活动创新采用“线上云聘+线下直通车”模式,求职者扫码投递简历、专车接送面试,实现从校门到展位的“无缝对接”。
以产聚才 以才兴产
4月25日,作为贵阳高新区人才日系列活动之一,贵州大数据研究生教育基地“才聚筑城 智汇高新”第二届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展示大赛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企业导师代表等30余人参加。
贵阳高新区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打造了清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和上海交大-贵州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培基地。基地运营以来,累计培养全日制大数据专业工程硕士231名,邀请高校导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交流230余人次,累计推动产学研融合项目276个。
人才的价值在于与产业共成长。为拓展人才干事创业空间,该区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家参与政策咨询、技术攻关。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以高层次人才团队为核心,通过“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构建起“技术研发—中试熟化—规模生产”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建成省级人才基地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专家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8个,全年推动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7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2亿元,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新增授权专利1356件。
优化服务 释放动能
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天眼”唯一贵州软件服务商、百度生态合作伙伴,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DSMM2级、CMMI3级等十余项认证……走过十余年发展历程,贵州溪山科技公司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团队自身的努力外,更离不开贵阳高新区广纳英才的良好氛围。”该公司创始人龚博翔说。
人才“引得进”,更需“留得住”。贵阳高新区构建起“奖励+住房+教育+服务”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并配套购房优惠、安家补贴等政策,构建了人才“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服务,让各类人才“安居”又“安心”。
目前,全区累计建设人才公寓、保租房超8000套。其中,科技人才小镇更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理念,打造丰富生态景观和步行10分钟通勤圈,致力于成为人才“理想家园”。
同时,该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机构”四位一体人才专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入企送政策、解难题”行动,累计协调解决医疗保障等关键需求超500项。2024年,全区兑现人才新政补贴775万元,惠及400余名高层次人才。
放眼未来,贵阳高新区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开放的平台、更精准的服务、更有力的保障,奋力推动人才大汇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编辑 罗昌
二审 沈安永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