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打头阵”意味着,科技创新要锚定国家需求,担当先锋角色,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日前,人民网安徽频道在合肥市高新区采访时获悉,区内两家科技企业——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突精密”)与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知冷低温”),凭借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和“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技术,分别在医疗精准外科手术与量子计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填补各自领域的空白。
换个角度看,每一个“空白”的填补,都是科技打头阵的一次生动注脚。
看树突精密:“开启细胞级精准手术新时代”
日前,一项源于树突精密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誉为“开启细胞级精准手术新时代”的突破性成果。
树突精密CEO沈来全介绍创新技术。人民网陶伟摄
由该技术研制的手持显微镜EndoSCell®,将传统大型光学显微镜体积缩小至千分之一,同时保留了1200倍的光学放大性能,可以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观察判断肿瘤细胞的存在情况。
此前,肿瘤外科手术长期面临“边界判定”的挑战——肿瘤细胞在手术中看起来与正常细胞非常相似,现有技术难以分辨。这给外科手术的精准判断带来极大挑战。
于是,一种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技术成为业界的迫切需求,以助力外科医生实时做出精准决策。而树突精密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恰恰弥补这一需求。
“传统显微镜无法适应动态手术场景,我们通过微型化光学系统与光学防抖技术的融合,将物镜的直径缩小到仅3毫米,视野直径拓展至500微米,高达1200倍的放大倍率下仅有不到4微米的抖动影响,足够的精准和便携性,使其能够于术中实时在体应用。”树突精密创始人蒋礼阳博士说。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全国40余家顶尖医院的5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大大提升了肿瘤切除准确率,并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填补了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空白。
看合肥知冷低温:造国产量子计算机的低温“冰箱”
极低温是超导量子计算机运行的必备条件,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一种能够提供接近绝对零度超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对于量子计算机,它就像一台“冰箱”保障其运行。
不过长期以来,此种高端设备我国完全依赖进口。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调试设备。人民网陶伟摄
2022年,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良带领团队,利用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历时两年多,成功让该校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实现低于10毫开(绝对零度以上0.01度)连续运行。
项目研发成功后,安徽大学积极推动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经学校赋权,本项目技术成果作价1005万元,入股成立了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填补了相关量子科技产业链在极低温关键技术上的国内空白。
2023年5月31日,公司在合肥市高新区注册成立。随后,王绍良继续带领团队进行技术研发,迭代升级,产品指标性能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9月,公司研发的ZL-DR400型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空载稳定运行温度达到7.4毫开,相关参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公司主营产品多款稀释制冷机完全取代国外同类型产品,满足我国量子计算、凝聚态物理等产业化及基础科研发展需求。同时公司研发了多种超低温设备,可提供不同的低温环境及定制化服务。公司成立一年以来,产品已实现商业化量产,年产量达到60台。
谈合肥高新区:“他们非常专业!”
一项项填补“空白”的原创技术,缘何能诞生于合肥高新区?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催化剂”。这一点树突精密联合创始人王劲宇深有感触。“他们非常专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回忆起七年前与合肥高新区的首次接触,王劲宇这样说。
据悉,早在2018年,合肥高新区投促局生物医药处的工作人员从网上看到这一技术后,就立即和王劲宇取得联系。“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专业,能准确说出我们今后发展的各项政策需求。”王劲宇回忆道,此后双方互留联系方式,也经常互动,成为朋友。
2023年,合肥高新区正式向树突光学递出“橄榄枝”。“我们决策层经整整两个月考察,最终一致决定落户合肥科大硅谷。”采访中,王劲宇表示,合肥拥有成熟制造产业链及技术研发人才,这非常有利于初创型科技公司的成长。
“树突精密落地合肥高新区,受到了来自政府、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创业平台、科研院所等全方位支持。特别是高新区,在场地、融资、行政手续、支持政策等各项具体工作中,为企业提供了切实而有效的帮助。”在一次采访中,蒋礼阳博士这样谈及落地合肥高新区的感受。
从七年默默陪伴到落地后精准“滴灌”,落地合肥高新区不到三年,树突精密员工增至原先的三倍,一半为研发人员,2024年企业营收达2000万元,预计今年将进入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