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科交会归来 三看合肥高新区创新“硬实力”
2025
05/06
09:21

这是一组醒目的数字:近100家企业参展,占合肥全市参展企业总数的45%。

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上,单看参展企业数量,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科技创新新高地的“硬实力”不言自明。

本次科交会聚焦成果供给、产业需求、生态赋能三大维度,不妨以此为参照坐标,再来看看合肥高新区的科创硬实力。

看科技策源地:从“顶天立地”到“铺天盖地”

本次科交会上,诸如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众合肥高新区“顶天立地”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纷纷亮相。

与此同时,合肥高新区“铺天盖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让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科交会20000m²的展馆里,源自合肥高新区的创新成果比比皆是。

深空探测实验室等空天信息创新主体聚集于科大硅谷高新片区。合肥高新区供图

看,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带来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效果评测机器人VIAS”,通过自主研发的噪声还原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能模拟出高速公路风噪、城市道路胎噪等各种真实驾驶环境,测试车载智能系统的语音交互功能。传统的人工测试和实车路测通常需要数周时间,而VIAS只需2~3天,测试效率提升了10倍。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效果评测机器人VIAS。合肥高新区供图

再看,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大合作,研制出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平台通过融合量子化学计算与数据智能算法,集成40台科研机器人与智能化学工作站,可广泛应用于高熵材料、能源催化剂、发光分子等领域,提升创制效率100倍以上。

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合肥高新区供图

还看,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展示的“水陆膝关节助力外骨骼”,采用一体化人体工学设计,并结合自主研发的柔顺力控步态技术,专为需要膝关节康复的用户打造。而科大讯飞带来的“讯飞智能助听器”,以多模态字幕助听、星火智能验配等核心功能,让重度听损人群也能“听见”世界……

作为安徽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高地,合肥高新区着力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产业生态体系。目前,全区高企总数超3400家、国科小突破4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独角兽企业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5家。

看产业“先行地”:从“科产融合”到“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起点是“书架”,终点是“货架”。换句话说,科技成果转化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努力将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让科技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智能化转型,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下半场”。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4月26日下午,科交会“十大专项活动”之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招商对接活动在省汽车办举行。

开元汽车芯片创新联盟成立。合肥高新区供图

活动中,今年入驻合肥高新区的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发起成立“开元汽车芯片创新联盟”,依托RISC—V开源架构,打造覆盖“芯片设计—车规认证—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据悉,未来合肥高新区将聚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力争三年内实现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创新“花”开,产业结“果”。近年来,随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合肥高新区日益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合肥高新区获批建设中国首家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基地“中国声谷”,集聚企业超1500家,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智能语音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网络信息和安全等4个省级重大战新产业基地也在这里加速发展。

尤值一提的是,合肥高新区还获批建设量子科技、商业航天、通用人工智能等三个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有着科技策源地的加持,合肥高新区产业“先行地”的底色愈发亮眼。

据悉,今后,合肥高新区将围绕“5+2”产业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储、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加速培育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

看科创“新高地”:从“创新雨林”到“生态赋能”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需要克服众多挑战。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不断完善场景应用、科技金融、高端人才等配套支撑,培育出助力创新元素齐全的“创新雨林”。

今年科交会上,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智能化、小型化、低电压等特性,特别是其独特的低电压工作模式,可以避免对样品的损伤,实现不导电样品无需喷金处理,还原样品真实信息。

回溯该产品研制过程,合肥高新区、科大硅谷等多方力量为企业提供了“看得见用得上”的真实验证场景,证实了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了市场对该技术价值的认可度与采购意愿。

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合肥高新区供图

此外,合肥高新区也不断加大场景应用支持力度,加速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就近应用,为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提供更多创新“试验田”。按照规划,2025年高新区将打造30个标杆性城市应用场景,推动30个产业场景项目合作。

科研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条“死亡之谷”,即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路径太过漫长,需要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加持。

合肥高新区聚集投资基金230多支,基金规模达2700亿元,建立了青创资金、创新贷、助保贷等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同时,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合肥高新区开创“人才日”品牌,加快建设“人才强区”。截至2024年底,全区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占比超50%,全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7400人,居合肥市第一。

据悉,未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完善土地、资金、场景等要素资源保障,以更高效服务打造更优质营商环境,构建全区域、全要素、全周期创新生态体系,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让更多企业和人才在这里大胆创业、愉快创新。(陶伟、项磊)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