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是以石油炼化、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综合化工园区。近年来,东营区将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作为高端化工赛道的主承载区,大力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发展,使其逐渐成长为东营市最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以及东营区重点打造的千亿级生态化工产业集群特色产品“链”动全球,创新企业领跑赛道。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在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里,国内首个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的45万吨/年ABS生产线项目正在进行尾项收尾工作。“项目整体完工98%,其中聚合脱挥单元、催化剂单元、造粒单元管道焊接完成99%、电仪单试完成87%,计划6月开始试生产。”工艺工程师鲍伟杰边督导项目进度边介绍,“我们的产品不仅具备超越传统产品的优异性能表现,更能有效推动东营区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穿过管廊交错的园区,来到山东胜工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栋栋崭新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内早已响起机器的轰鸣声。“作为中石化首家油田化学剂生产企业,我们锚定页岩油气高效开发,投资打造智慧工厂,年产4万吨油田化学剂,产品涵盖钻井液、井下酸化压裂、固井添加剂等多个领域,凸显油田化学剂创新科技力量,为深海油气开采提供‘中国方案’。”公司负责人时寅水告诉记者,项目不仅为深化油地融合发展做出示范,更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海科50万吨/年生物基航空燃料项目,助力民航业减碳;中浩建10万吨/年高性能新材料项目,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东海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助剂生产建设项目,为石油产业的高效运行注入活力……一个个创新产品顺利下线,一批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产业建成投产。
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按照“上游控能提质,中游延链拓面,下游以点带群”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实现产业链互补、互强,“耦合”发展,202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2.5亿元,产值达674.62亿元。
智慧管理提质增效 产业生态“绿”意盎然
配料、出料、造粒、干燥……东营宝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大屏上,生产能耗、设备状态等各项数据正在实时跳动,工程师只需轻点鼠标即可精准掌控每一个生产步骤,调整客户订单的排产节奏。如此“智能”的应用场景,是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高端化工智能化改造的日常一景。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园区里,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生物基航空燃料技术改造及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国际领先的原料预处理工艺和Ⅱ代生物燃料加氢工艺正式“上线”,与传统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碳排放可减少80%以上,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51亿元。
园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处理能力达2.2万立方米/天,其9000方/天的中水回用体量位居全市前列;总里程2.3公里的公用管廊跨接园区企业,上下游原料、污水、蒸汽、燃气等介质实现统筹调度、集约输送……这里不仅汇聚了全国领先的化工技术成果与高端产品,更以“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核心,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标杆示范。
当钢铁管道流淌“智慧”,当“黑金”产业披上“绿装”,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正以更具韧性的姿态,书写着中国化工高质量发展的新范本。
物流动脉“通”达四方 红运驿站“暖”至人心
晚上8点,装满货物的车辆在园区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而“红运家”党群驿站同样灯火通明。“以前跑长途不敢停车,现在能洗热水澡、吃热乎饭,还能给手机充电,心里踏实多了!”来自河北的货车司机赵建国感慨地说。这个占地500㎡的“司机之家”,配备淋浴间、医疗站、法律援助点,为货车司机提供免费住宿、平价餐饮、车辆检修等一站式服务,年均服务超72万人次,成为长途运输人员的“暖心站”。
驿站外,智能道闸正在分流车辆,危化品运输车、普货车辆、空载车分别驶入不同通道。为确保运输安全高效,园区配套建设了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货物周转效率。“过去排队3小时起步,现在手机点一点,40分钟就能搞定装卸。”刚完成轮胎检修的司机杨文科展示着手机上的园区物流服务系统。数据显示,园区年货运车辆每年进出45万辆次,年货运量超千万吨,但平均滞场时间同比缩短40%。
会议室里,园区车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立杰翻开值班日志:仅上月就处理了12起轮胎爆胎、3例司机突发腹痛。他说:“我们不仅是服务站,更是安全哨。”驿站厨房里飘出饺子香——这是为早班司机准备的“山东味道”伴手礼。当“硬核”化工遇见“有温度”的服务,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的故事有了更具象的注脚。在这里,数据流的“冷”与人情味的“暖”交融,一条兼具产业高度与人文温度的现代化工之路正在徐徐铺展。
从“传统化工”到“智造绿洲”,从“链式发展”到“集群升级”,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化工产业向高端跃迁的生动缩影,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