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羊长发 曾小慧
“今年一季度,全市七大产业链实现产值649.39亿元、同比增长8.17%;新增‘四上’企业17家,总数达到1896家;创建智能制造企业40家,新增‘上平台’企业、‘上云’企业分别排全省第二和第四。”这是最近全市一季度产业链群建设现场推进会公布的数据。
向“新”求变,活力迸发。
当传统产业遭遇转型阵痛、内陆城市面临开放瓶颈、思维定势制约创新发展,邵阳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这是新时代赋予邵阳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注入了强劲动力。
陆海新通道(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首发。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产业兴邵、开放活邵、科技强邵”,出台《打造“三个高地”促进邵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精心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邵阳实践。
产业兴邵
在城市发展的肌理中,产业始终是最强劲的跃动脉搏。
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
走进邵阳产业园区,维克液压、三一专汽、邵阳纺机等一批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来的龙头企业,热潮涌动,生机勃勃,构筑起邵阳优势产业的坚实底座。在对传统产业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焕新”的基础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播种”也为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新能源专用车产业、特种玻璃产业、数字经济加速奔跑,中电彩虹、湖南邵虹、中联云港等企业入驻园区,邵阳产业向“新”风头正健。
在产业变革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间的竞争正日益从过去围绕产业的同质竞争,转向更高层级的产业链竞争。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全面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产业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城市间的比较优势也在相应地深刻调整。
三一专汽纯电无人驾驶混凝土搅拌车。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以产业链建设为核心的“产业兴邵”,是对城市发展棋局的深远考量。这关系着城市能级的跃迁、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塑造邵阳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加快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高端延伸、产品向市场高端攀升,才能使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更高层次跃升。”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我市下发产业链群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动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生态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型显示)、大健康、循环经济、精品文旅七大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明确市级领导联系产业链建设机制。
步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产业边界,“新”与“旧”、“虚”与“实”、“制造”与“服务”等概念都不再适用于传统的定义,“融合”成为产业生长的新逻辑。“聚焦产业振兴发展,我市确立的七大产业链建设,正是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一位参加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产业链建设推进大会的企业负责人说。
当前,邵阳产业经济正在数智化转型上下功夫,力争创建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积极创建全国“千兆”城市,打造十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应用场景;在产业育新培强上,充分发挥市级领导作为“链长”的高位推动、统筹协调、督办指导作用,实施园区产业链群提升行动。“年产值过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实现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200家、三年内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同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的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一二三四”发展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围绕产业链实施“招引新增”“原地倍增”,“产业兴邵”正击鼓奋楫,气势如虹。
开放活邵
4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发布,邵阳市成功获批,成为湖南省此次唯一入选的城市。
消息传来,群情振奋。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标识,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是我市建设“三个高地”的战略基石。
奋力奔跑在千军冲阵的高质量发展主赛道,面对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之势,邵阳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营造一流的开放环境?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
东亿电气打火机注塑车间。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好全球邵商资源,引进更多高端产业,助力众多邵阳企业、邵阳产品走向世界。”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按照打造“三个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我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外贸质效、加强对外经贸往来、打造开放平台,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目前,全市年进出口总额147.5亿元,其中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对非出口额、中药材出口总额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与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增长迅速。招商引资更是跑出了“加速度”,引进境外投资居全省第五……这是我市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战略布局,勾勒出对外贸易与合作的上扬曲线与蓬勃图景。
梳理发展脉络,定位现实坐标,不难得出结论:邵阳发展快的时期,就是开放好的时期。
当然,真正的开放绝非停留在“买卖全球”的初级阶段,也不能简单以贸易数据论英雄。高水平开放,更重要的在于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和高效能口岸通道,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增强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开通的陆海新通道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邵阳接续班列、邵阳-盐田港铁海联运班列,在让邵阳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通江达海”的同时,也将重构邵阳参与产业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体系——从被动“接轨”转向主动“建轨”。
对外开放不是单腿跳,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双轮驱动。“走出去”是拓展市场空间的必然选择,“引进来”则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引擎。要更好地“引进来”,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近年来,我市连续将“新春第一会”主题锁定为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主观评价全省排名实现三年“三连跳”,跃升至全省第三,今年又郑重推出《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十四条措施》,持续加码优化营商环境……这些改革实践,充分彰显了邵阳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开放之“广”、谋发展之“进”的深远谋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一方面打好外贸“组合拳”,实施外贸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打造以特色轻工“国货潮品”、新能源专用车“科技良品”、优质农产品“舌尖美品”为主的外贸“新三样”;另一方面深耕改革“试验田”,持续优化升级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联动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加速推进邵阳铁路货栈查验场建设,在稳定现有国际班列运营基础上开辟更多贸易新通道;更令人期待的是下好创新“先手棋”,依托新获批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带”“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助推邵企出海、邵品出境,尽快实现打造“三个高地”行动方案确定的年进出口总额300亿元目标。
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从来不取决于地理坐标的先天禀赋,而在于发展思维的突破重构。让高水平开放之声响彻邵阳大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邵阳定能乘八面来风,开发展新局,赢美好未来。
科技兴邵
2023年10月,第27届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在上海开展。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在液压—新能源锂电池辊压机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等3项行业国际首创技术惊爆人们眼球。
这是我市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果。
邵阳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并不具备先天优势。但从时代进步的维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来看,越是欠发达地区,就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后地区蹚出一条科技创新新路子,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路径。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2024年,邵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5%,位列全省第七。“数据表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距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仅差0.25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的科技创新投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未来研发投入强度有望持续提升。”市科技局技术创新部门负责人表示。
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排名全省第一,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5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邵阳加大研发投入的坚决态度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坚定决心。
科技强邵,只争朝夕。但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4月9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建成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引培一批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战,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力关键之一,在于聚焦产业需求,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聚焦优势产业,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近几年,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与凯通电子、维克液压、富兰地等本地企业合作研发的产品均为行业国际首创。事实证明,只要选准赛道,内陆城市同样能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发力关键之二,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联盟。目前,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邵阳区域分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载体;高校、科研院所与邵阳企业携手突围,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邵阳市“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更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种“市场导向+科研支撑”的模式,能够有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顽疾。
发力关键之三,“两条腿”走路,做好人才工作。一方面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依托本地职教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建设驻外人才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室),聘请“宝庆引才大使”、创设大学生创投基金、设立邵阳人才日等,聚焦“高精尖缺”引进人才,不断扩大人才总量,建立完善的育才、用才、留才机制,努力让人才真正扎根,让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草木竞发,春山可望。牢记嘱托,感恩前行,产业兴邵、开放活邵、科技强邵,恰似三颗齿轮咬合,推动邵阳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