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2023年开始启动氢能产业布局,分三个阶段推进:2023年全面部署和启动建设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规划,2024年全面导入和引导产业落地,今年已进入科技、产业、服务全维度发力阶段。”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志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已形成协同格局,入驻企业共45家,其中氢能企业30家,约占全省的1/3、西安市的1/2,构建起覆盖“制储加用”全产业链的发展生态。
近年来,西安市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等文件精神,立足产业基础与科研优势,以“三链融合”(创新链、高端装备制造链、燃料电池产业链)与“三网联动”(氢源供应网、氢能储运网、加氢设施网)为核心,构建起“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的产业布局。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全国氢能科创之都”“氢能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的姿态,在氢能革命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西北的答卷。
秦创原・氢合湾:科创高地引领全链条集聚
走进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氢能产业两链融合加速器展厅率先映入眼帘。作为陕西省首个氢能产业科普与成果展馆,这里分为“氢战略,绿色发展”“氢产业,能源密码”“氢规划,政策引领”“氢合湾,赋能未来”“氢应用,产品展示”五个单元,系统呈现氢能产业的发展脉络与园区建设成果。
“在科技层面,我们与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实验室、氢能检测系统及验证中心,主导研发氢能安全标准;产业层面,搭建供应链平台,打通内部到外部的销售闭环;服务层面,提供科技申报、投融资对接等全周期支持。”于志超向记者说。
“目前,秦创原・氢合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占地约113亩,总建筑面积约15.3万平方米,入驻率达89%以上,2024年统计产值超12亿元。”于志超介绍,该产业园不仅入选2024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示范案例》、落地陕西省首个省级院士工作站,还被认定为2024年度陕西省科技厅“秦创原高能级科创孵化器”,并入选2025年度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优秀案例》。
在建的秦创原·氢合湾-氢能汽车产业园(智造创新产业园二期)占地151.3亩,总投资约10.7亿,目前招商面积已达80%。
“这里不仅是产业集聚地,更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于志超说。
盛世盈创:氢能装备迭代升级拓展应用场景
企业创新矩阵的崛起,是科创实力的最佳佐证。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是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仿真系统及其(BOP)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5余项。
记者走进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的成果展示厅,公司总经理聂小确站在氢能交通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展品前介绍:“这套刚入选绿色低碳技术项目名单的系统,靠的是我们自研的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层等9项专利核心技术。” 他指着展板上的技术参数进一步说明,这些技术通过提升氢气利用率和疏水性能,让氢燃料电池转化效率最高能达到55%,“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能得到认可也是对我们技术实力的肯定。”
在产品展示区,聂小确重点介绍了与北京天海合作的全国首台套共氢系统:“这套系统采用四型瓶,其镁铝合金框架相比三菱同类产品重量更轻、使用寿命更长,单瓶容量也有所增加。与三型瓶的铝胆相比,四型瓶换成了塑料胆,充放次数从11000次提升到45000次,工作压力从35兆帕提高到70兆帕,搭载这套系统的重卡车辆能减轻900多公斤重量。”
这款四型瓶的安全性经过了穿甲弹冲击、高温灼烧等9到 11项严苛实验验证,目前全球仅3个国家能生产。谈及应用场景,聂小确表示:“氢燃料电池无人机起步续航就有3小时,最高能达到10小时,突破了锂电池无人机30分钟续航的局限;氢能两轮车配备2.3升氢罐,续航超过90公里,盛世盈创自主研发的氢能助力车已亮相茯茶镇等景区,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虽然目前造价比锂电高30%,但续航带来的经济价值十分显著。” 此外,企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冯国栋团队攻克的氢气检测胶带技术,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旭氢时代:全自动化产线实现本土燃料电池堆“零的突破”
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堆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精准完成双极板装码垛、压装等工序,整条生产线井然有序。“这条年产2000台(套)的产线,是西北首条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堆生产线,由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共同研发,包含双极板三腔密封产品、自动装码垛装配及压装系统等核心环节,填补了陕西本土燃料电池堆生产的空白。”研发总监代一帮介绍道。
公司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选址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堆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成立至今,已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获批省内氢能领域首个省级院士工作站——该工作站由旭氢时代与陶文铨院士团队联合组建,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主要围绕氢燃料电池堆及关键材料、零部件开展研发。
“目前我们‘氢跃’系列成型产品为:一代堆75kW,二代堆97kW,在研产品三代堆150kW,预计2025年7月项目结题。”代一帮说,公司全自动化生产线2023年11月投产,已完成一代堆工艺调试、试制试产,随后针对二代堆改造设备、调试工艺,目前可根据产品型号快速实现生产任务切换。
依托与陶文铨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企业构建起“基础研究 —成果转化”闭环:“院士团队负责氢燃料电池基础及性能提升研究,旭氢时代负责将科研成果导入产业化实际应用。双方聚焦氢能、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学家+工程师’团队优势,攻克产品研发技术难关,共同探索陕西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示范应用。” 代一帮补充道,目前,工作站重点突破大功率电堆技术,生产线已实现2000台(套)/年产能。其自主研发的3D型流场板设计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综合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西部材料:钛基材料突破破解氢能产业成本与寿命瓶颈
记者走进西安经开区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氢能关键材料生产车间,只见精密钛箔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变身成为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公司2000年12月成立,2007年8月上市,2018年建立氢能关键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获批陕西省氢能产业链主企业。”公司财务负责人、氢能委员会主任刘咏介绍,企业依托稀有金属加工优势,聚焦PEM/AEM电解水制氢设备及氢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开发出精密钛箔、冲压钛极板等产品。
制氢环节中,针对PEM电解水技术(启停快、适配风光发电,需钛基材),西部材料率先推出冲压钛极板与复合结构微孔钛毡扩散层:冲压钛极板用0.3~0.5mm 钛板,材料成本降75%以上,工艺成本仅为蚀刻工艺的1/10,整体价格降幅超90%;“三峰结构”扩散层复合粉末与纤维毡,解决强度与孔隙率矛盾,提升传质效率与电流密度,是业内唯一能批量供应大尺寸产品的企业。其抗氢脆铂涂层技术还能降本并解决钛薄板氢脆问题。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双极板占电堆质量80%、成本25%,金属双极板已替代石墨双极板。钛双极板寿命更长、镀层成本更低,但技术门槛高,国内多选用寿命约5000小时的不锈钢双极板,与丰田mirai钛双极板2万小时寿命差距显著。西部材料突破精密钛箔制备、冲压成形及涂层技术,成为唯一掌握全工序加工流程且实现钛与不锈钢双极板同价的企业,其钛双极板寿命超 20000小时,是不锈钢极板的4倍,适配无人机空冷电堆等场景。
“作为全球唯一实现从海绵钛到钛双极板全流程技术可控的供应商,全流程参与让产品性能、成本及适配性更优。”刘咏表示,公司已与亿华通、雄韬股份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计划 “十五五”期间将双极板产能扩至1000万片。
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氢能产业已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形态,截至2024年,全市引育落地氢能企业120余家,企业数量约占陕西省超1/2,年产值近30亿元,氢能产业已成为西安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名片。基础设施方面,西咸新区建成年产3万吨制氢装置,日加注量1200kg的长维加氢示范站二期投运,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建设完成,全省首个PEM制氢-氢能热电联产示范项目落地投运。
在区域协同与配套服务上,西安协同榆林、渭南、韩城、商洛等区域形成合力,共推氢能产业发展:与榆林开展研发应用协同,发挥西安研发创新及榆林应用场景优势,落地以清安优能为代表的跨区域协同项目,实现世界首个含氢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打通关中氢能物流走廊,与渭南、韩城开展氢源保障协同,维纳氢能运力平台与旭强瑞合作开展氢能物流走廊(西安至韩城)运输测试运营,氢能重卡已投运应用于韩城市省属国企龙钢公司的运输场景;与商洛探索开展就地风、光电解水制氢、加氢,通过氢能重卡运输砂石料等应用场景。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陕西省首支氢能产业基金陕西盈峰势乘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已设立,联合高校培养超过500人的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西安市氢能标准化委员会推动8项地方及团体标准申报。
展望未来,西安将紧扣“三链融合”“三网联动”,补全产业链薄弱环节,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加快氢能检测研究院建设,借秦创原及区域协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安方案”。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杨佳玉)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