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手,通过外引内培聚主体、模式创新联农户双路径,推动农业生产从散户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
◇为突破“抵押物缺失”瓶颈,江西探索以集体资产资本化为核心的融资路径
◇全省共培育“赣鄱正品”品牌462个,龙头企业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载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岳栋 张东阳
在江西赣州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资料照片)刘玉平摄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江西省立足富硒土壤、道地药材、特色种养等独特资源禀赋,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聚焦富硒农业、赣南脐橙、泰和乌鸡、樟树中药材、高安辣椒等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全链条升级,推动“土特产”向优势产业集群跃升。2024年,江西省涉农主体实现销售收入3672.2亿元、同比增长9.9%。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用电量分别增长5.3%、9.0%。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多地发现,江西深耕特色资源,聚焦龙头引领,将“土特产”优势转化为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竞争力,开辟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
土特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升
传统分散经营模式下,小农户缺乏标准化生产能力,特色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江西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手,通过外引内培聚主体、模式创新联农户双路径,推动农业生产从散户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为农业特色产业链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外引内培打造规模化生产“主力军”。龙头企业是整合土地资源、推动标准化种植的核心载体。江西通过政策激励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破解“小散乱”困局。
一方面,外部招引优质资源:立足辣椒、中药材、富硒农产品等特色资源,精准吸引外部龙头企业落地。2024年全省共招引农业项目904个,签约金额1407.6亿元。另一方面,内部培育本土力量:每年投入超4亿元资金,鼓励合作社联合组建实体、扶持能人大户创办公司,推动本地主体从小作坊向现代化企业升级。据统计,江西省2024年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34家,成为串联产业链的“核心枢纽”。
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碎片化耕地,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以规模经营释放生产效能。以宜春市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为例,村集体投资公司牵头整合2000亩土地,引入现代化标准大棚替代传统拱棚,配套智能化滴灌系统,带动单产提升37.5%,单价提高30%,产品获有机、富硒、绿色食品三项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江西以“政府引导+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核心,通过制度化设计强化利益联结,形成多方共赢格局。
一方面,契约化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在政府推动下,农户与企业签订10~20年长期合同——农户可选择土地租金或入股分红,企业获得稳定经营权,合作社则负责协调生产标准与利益分配。土地流转后,农户既能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获取工资,也可“返租”集体用地按标准种植、享受溢价收益,形成“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经营分红”的多元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比例化明确收益分配规则。各地探索量化分红机制,确保利益透明可及。如樟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实行农户、企业、合作社三方按照5:4:1的分红比例,既保障农户主体收益,又激励企业与合作社发挥技术与管理优势,同时推动村集体经济通过合作社持股实现持续增长。樟树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党支部书记付小青说:“本地大户牵头创办的经营主体更倾向于让利农户,推动形成企业发展—农户增收—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做强龙头引领与利益联结后,江西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破解了传统经营的效率瓶颈,更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生产端解决方案。
要素赋能破解农业深加工瓶颈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产业链深加工环节薄弱,原因之一是金融、技术等要素供给不足。江西省以龙头企业为枢纽,扩大金融要素供给破解融资瓶颈、技术要素供给突破创新壁垒,助力农业特色产业从“初级产品输出”向“高附加值加工”转型。
金融要素针对性赋能破解加工融资短板。针对农业企业借贷难、抵押物少、生产周期长、风险高的痛点,江西以财政精准补贴,创新融资模式,为深加工产能扩张注入资本动能。
赣州市于都县拥有丰富的富硒资源,为鼓励当地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出台《于都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明确在现有农机补贴基础上,对加工设备购置再给予适当补贴。
当地企业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晟告诉记者:“公司一整套加工设备购置费用达3000万元,政府按照递进补贴方案,共补贴了接近30%的资金,有效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此类政策不仅降低企业初期风险,更引导加工方向与市场需求深度绑定,推动“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
为化解“抵押物缺失”,江西探索以集体资产资本化为核心的融资路径。高安市整合全市村集体闲置资产,评估后转化为企业资本,由村集体经济投资公司作为主体,以集体资产抵押获取银行信贷,定向支持农业加工项目。这种“村投”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资金流,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促产业”的闭环。
技术定向突破实现创新驱动。江西通过产学研协同和乡土人才培育的方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定向攻关,破解深加工关键技术瓶颈。
吉安市泰和县乌鸡加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合作,攻克小分子乌鸡肽生物提取技术,产品符合国家食源性肽标准,价值较传统加工提升数倍;赣州市寻乌县企业聘请餐饮大师组建研发团队,耗时两年研发乳酸菌发酵工艺,使泡菜亚硝酸盐含量低于饮用水标准,成功开发预制菜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通过金融与技术要素的双重赋能,江西特色产业深加工环节实现“量质齐升”,龙头企业加工产能快速扩张,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要素赋能不仅补齐了产业链短板,更推动龙头企业从“生产组织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型,为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龙头引领产销协同
产销衔接是农业产业链价值变现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品牌赋能溢价、渠道多元拓市、跨区域协同三措并举,推动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高效转化,破解“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难题,实现产业链末端价值跃升。
从“卖资源”到“卖品牌”强化价值导向。江西优质特色农产品曾因缺乏品牌标识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为此,全省以“赣鄱正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提升市场辨识度与溢价能力。
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赣鄱正品”品牌462个,龙头企业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载体。例如,赣州市37家富硒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赣鄱正品”认证后,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寻乌县某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品牌效应,带动营收实现三倍增长。
同时,龙头企业主导制定种植、加工、包装全流程标准,通过统一技术参数、实施全程质量追溯与标准化管理,形成“从田间到终端”的品质管控闭环,保障产品农残、营养成分等关键指标稳定可控,强化市场信任度,确保品牌质量。
“线上+线下”构建全域销售网络。龙头企业发挥组织化优势,整合资源搭建多维度销售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从本地市场走向“全国餐桌”。
线上激活数字营销新动能。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化销售团队,借力直播电商、平台旗舰店等新业态打通原产地—消费者直连通道。高安市上湖乡上湖村由村集体公司联合龙头企业,培训“辣妹”“椒哥”等本土主播团队,通过抖音、美团优选等平台开展“村播”活动,积极推广上湖辣椒品牌;泰和乌鸡、赣南富硒脐橙等龙头企业在淘宝、京东建立官方旗舰店,实现“云端”市场的精准触达。2024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54.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
线下匹配多元市场需求。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品控分级体系,针对不同渠道定制供应策略,提升产品与市场的匹配效率。上湖村集体销售公司通过分级分拣,将特级品供应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二级品直供餐饮企业,普通品覆盖传统菜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按需分配”。
构建“产销地无缝衔接”供应链。为突破地域限制,龙头企业依托政策红利与物流网络,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建立跨区域产销协作机制。赣州市把握与深圳对口合作机遇,由龙头企业牵头在深圳设立赣南农产品品牌展销馆,配套冷链物流专线,实现“农产品采摘即进厂、出厂即入湾区”。
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的产销协同模式,江西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显著提升,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品牌国际化布局与数字化供应链建设,持续释放产销协同的乘数效应。
(《瞭望》2025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