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有用的都关注我了
作者:萧立晔(召至园区招商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我上个月参观一个非常大的跨境电商园区,会议室黑板上写着58%的空置率,像一块醒目的秃斑,大家看了都很尴尬。坐下来仔细听他们讲,发现问题根本不是房子太空太多,而是房子里的故事太单薄。
我们经常讲经营园区不只是一个细致的工作,更需要打开思路和眼界,有想法有创意,勇于实践。
我回想起广东中山古镇去年最热闹的那条街,晚上十点还在堵车,不是因为宵夜,而是因为灯厂的货柜车排队进仓。全镇不到50平方公里,却撑起了全球一半的灯饰江山。
2023年欧美通胀,库存堆到天上去,很多外贸老板以为要凉凉,结果他们搞了个“中山灯厂跨境现货联盟”,把几十家厂的货拼成一个柜,直接拉到洛杉矶的海外仓,美国分销商现场拆柜、扫码、上架,消费者下单后48小时就能收到货。物流成本当场砍掉三成,新品从打样到上架,原来要半年,现在最快28天搞定。
同样的戏码在江苏昆山也上演。凌越装备科技把汽车行李架的订单拆成七个小模块,七家配套厂各做一段,最后在太仓港拼成一个完整包裹发走。用户收到后像拼乐高一样自己装,运费从原来的按体积算变成按重量算,省下来的钱直接变成利润。
这两件事看着小,其实揭了一个大盖子——跨境电商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产业带抱团才是真正的杀招。
什么叫产业带?
简单说,就是一群做同一件事的工厂挤在同一条街上,彼此骂归骂,但谁也离不开谁。中山古镇的灯、汕头澄海的玩具、南通的家纺、慈溪的小家电、义乌的小商品……这些地方随便拎一个出来,年产值都能吓死人。过去他们靠展会拿订单,靠外贸公司喝汤,现在只要把“上网触电”这一步迈出去,就能把货直接卖到老外的客厅。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产业带再强,也架不住园区拖后腿。
长三角某跨境电商园换了第三任运营方,老板下了死命令,年底必须把空置率降到30%以下,不然全员扣工资。为什么是30%?最新统计显示,全国跨境电商产业园平均空置率高达38%。30%不会太难看。他带我逛了一圈,仓库空得能踢足球,办公室贴着封条的比开着门的还多。卖家吐槽说,园区除了房租便宜,啥都没有,他要的蕾丝花边得跑到柯桥去拿,来回油费一单多15%成本;外汇结算慢得像蜗牛,客户打款三天不到账,订单直接飞了。
说到底,七成园区都在干同一件事——盖房子、招租、收物业费,园区定位雷同,集中在仓储物流等基础功能,至于产业带在哪、卖家缺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没多少人关心。某跨境系统软件服务商统计,62%卖家因外汇结算效率低损失订单,但园区鲜有解决方案。
义乌是怎么破局的?
他们把周边六个产业带、二十万家供应商统统拉进一个叫“义乌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超级综合体。选品中心、数字仓、物流枢纽一条龙,五金工具卖家说,以前他找扳手要跑永康、找螺丝要跑温州,现在园区里转一圈就能配齐整单货,采购成本直接降18%,客户下单后6小时就能发货,效率就是金钱。
政府的玩法也升级了。
比如东莞,对用海外仓的企业直接补贴一半租金;慈溪砸钱抢人,去年一个跨境电商团队落地最高奖1000万;温州更狠,定了个小目标,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要破950亿,我没看到数据,估计差不多能完成。还有个有意思的案例是广州哆啦科技,他们本来卖炸薯条机,政府牵线让他们去中东调研,回来把机器容量加大一倍,结果在中东大卖,一周能卖上千台。
所以你看,38%的空置率根本不是魔咒,而是筛子,把只会收租的园区筛出去,把真正懂产业的园区留下来。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同比增长11.5%,比传统外贸高出一大截。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中山联盟”和“义乌综试区”在悄悄发力。
中山古镇的工厂里,工人们贴标签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标签上印着同一串英文,那是美国海外仓的地址;义乌园区的数字大屏上,订单数据每秒都在刷新,最远的一单来自巴西的小镇上;慈溪优品馆的直播间里,主播用带着宁波口音的英语喊“three、two、one”,1500款小家电瞬间被东南亚网友抢空。
用产业带思维,全链条招商,“培育-招引-补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把园区潜力发挥到极致。这些画面拼在一起,就是中国制造的新航海图——产业带负责把成本压到最低,跨境电商负责把货送到最快,政府负责把坑填平,三方合力,把38%或者58%的空置率变成0%,把中国工厂的名字写进全球消费者的购物车里。
说到底,跨境电商不是一门新生意,而是一场旧生意的集体升级。过去我们靠便宜,现在我们靠又快又便宜还懂你。当产业带的制造基因撞上跨境电商的流量魔法,中国制造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超市的合伙人。
下一次你走进一家海外超市,看到货架上那盏印着“Made in China”的灯,说不定就是中山古镇某个拼柜里拆出来的第199件货。这就是产业带抱团出海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填满了园区,更是填满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