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157.47亿!大龙开发区用33载书写发展加速度
2025
08/26
15:03

在黔东大地这片发展热土上,大龙开发区用三十三年的时光,演绎了一场关于“变”与“不变”的精彩篇章。这片86.2平方公里的土地,既以惊人的魄力实现着跨越式发展,又始终坚守着发展的初心与根基,在新能源产业的浪潮中,从昔日的“产业洼地”成长为如今的产业聚集区。

开发区企业

2025年1-7月,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累计157.47亿元,同比增长11.72%。其中,新型功能材料完成工业总产值144.92亿元,同比增长13.01%,占开发区规上总产值的92.03%。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大龙开发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是“变”与“不变”中蕴含的坚定与执着。

变的是能级

从单一产业到产业集群的跃升

战略定位的跃迁,是大龙开发区最显著的“变”。1992年,大龙在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中起步,像一颗深埋地下的种子,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1999年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颗种子终于迎来了生长的契机。一代代大龙人凭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2019年,以大龙为核心承载区的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贵州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集群之一,完成了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华丽转身,这一跨越,整整用了27年。

开发区北部工业园区航拍

产业赛道的拓展,是大龙开发区“变”的另一生动体现。从单一的产业结构到融入全球供应链,大龙开发区的产业变革堪称典范。中伟股份自2014年9月落户以来,便依托园区扎实的产业基础、优质的营商环境及周边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新能源赛道持续发力。通过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扩大产能规模,企业已实现镍、钴、磷、钠多元材料并行发展,2024年合计出货量超30万吨,同比增长10.83%,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军地位愈发稳固。如今,中伟股份已建成集多种材料、先进工艺、全系列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基地,其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出货量多年稳居全球首位,成为大龙开发区工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不变的是根基

创新与绿色扎根深壤

创新基因的传承便是其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百思特新能源投入5000万元对30亩厂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将锰酸锂日产能从12吨提升至40吨,同时实现能耗降低40%,成为大龙开发区亩产最高的企业。

中伟股份全面推进“技术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运营数字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四化”战略。截至2024年底,企业已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累计主持和参与93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拥有399项发明专利。凭借领先技术,其产品成功进入中国、欧美、日韩等地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端供应链,广泛应用于 3C、动力及储能等领域,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伟股份

人才战略同样可圈可点。据了解,汇成新材料现已建立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研发人员15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及省市级专家10人,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50余项,获得中国专利100余件、PCT国际专利2件。百思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为企业发展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中伟新材料通过“项目+人才”模式,吸引2000余名新材料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落户……这种对技术创新的坚守,让开发区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始终保持领先。

产业工人

更没变的是对“绿色发展”的初心。华电大龙分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2018年投资1.57亿元对两台300兆瓦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并于2019年1月27日成为贵州首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投运的火电厂。改造后,每立方米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从近400毫克降至35毫克以下,氮氧化物从近100毫克降至50毫克以下,烟尘从30毫克降至10毫克以下,电厂废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

“公司通过技术升级与精细管理,且每季度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确保排放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华电大龙分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罗彪说道。如今,超低排放技术使厂区环境干净、无异味,公司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

大龙分公司航拍

夕阳落在大龙开发区的厂房顶,新的蓝图正在铺开。瞄定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高地,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 —— 变的是规模与能级,不变的是创新的韧劲与绿色的初心,这两条线拧成的绳,正拉着大龙开发区向着往更远的地方走。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变”与“不变”里,续写着新的篇章。

大龙开发区新闻信息中心记者   唐芳

编辑   张露露

二审   张露

三审   潘桂仙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