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李青健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青岛高新区以奋斗之名,执创新之笔,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扛牢青岛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火炬”和“引擎”担当,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青岛高新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激活企业向“新”力,推动建设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康湾”产业核心承载区及创新策源先导区。
如今,在青岛胶州湾北岸的土地上,一座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之城、产业集聚的未来之城、助企便民的活力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坚持科技创新
激活新质生产力动力源
作为国家高新区,青岛高新区笃行不怠,正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主导优势,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迈进。
梯度培育、精准施策,青岛高新区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定制化支持。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青岛高新区构建了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科技企业孵化链条,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等数字化平台,加强企业精准培育。“我们这次能顺利获奖,离不开青岛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帮助。”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近日,由喜海生物完成的“微生物光合固碳绿色合成番茄红素”项目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暨第十二届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综合赛道一等奖。这背后,企业自身技术过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青岛高新区相关部门上门服务,帮企业填报报名材料、梳理路演PPT的逻辑,反复打磨路演话术和路演节奏把控等细节,全方位强化企业的参赛能力。
青岛高新区还出台了“科创10条”“高新贷2.0”等一系列政策,给予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其中,“高新贷2.0”是青岛高新区专门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设计的一款政策性金融产品,充分考虑科技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给予差异化授信额度,最高信用贷款达2000万元,能够灵活匹配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多亏了‘高新贷’雪中送炭,我们才能为新接订单任务及时扩大生产规模,保证货物正常供应。”基迪泰生物公司负责人说,拿到“高新贷”,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从申请到最终获批,仅用3个工作日,审批通过后2小时内就完成合同签订与资金划转。对我们开展新的业务、加快推进项目研发进度等帮助非常大。”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青岛高新区将继续创新手段,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技术优先发展,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更足的创新后劲,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活力激荡的科技之城。
坚持产业创新
加速打造“中国康湾”
9月16日,“中国康湾”建设推进会在青岛高新区举行。会上发布了《青岛市加快推进“中国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并提出“中国康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以“山海康养名城、活力健康湾区”为目标,依托康复大学等高能级平台,聚焦“全域康养、全龄健康”,实施“六新”行动,构建“好产品、好环境、好服务”发展新生态,实现健康保障高标准、健康发展高起点、健康品质高水平。
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高新区围绕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的“1+2+1”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深耕,在康复医疗产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青岛高新区聚焦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3大细分领域,现已成为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的主承载区,集聚了全市1/3的市场主体。依托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已落地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相关企业1000余家,“四上”企业达54家,拥有海尔生物、易邦生物2家市级链主企业、占全市1/2,拥有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67个,医疗器械备案1030余项。其中,康道医疗研发的步态机器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已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钰仁医疗研发的首套国产双通道新型微创脊柱手术设备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奥克生物研发的全球首款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干细胞创新药正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值得关注的是,康复大学也为青岛高新区相关产业的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依托康复大学,青岛高新区建立平台共建、人才互通、活动共办等常态化沟通机制,全面推动康复大学在康复治疗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康复大学副教授周祺惠团队开发的智能人工血管和神经修复材料等多项成果正在向应用端转化。康复产业孵化器已引进孵化90余个项目,涵盖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康养等多个细分领域。
青岛高新区通过坚持产业创新,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康湾”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制度创新
持续优化政务集成化服务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坚持以政务集成化服务为抓手,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打造惠企便民的“高新样板”。青岛高新区创新构建的政务集成化服务模式入选青岛市2025年第一批政务服务基层典型案例,为全市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方案”。
青岛高新区创新打造“1+X+N”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建成7家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和12家帮办中心,为周边千余家企业提供各类便民利企服务超1500次,“10分钟政务服务圈”基本实现全覆盖,让企业群众真正实现“就近办、便捷办”。针对不同群体办事需求,青岛高新区精准设置三级帮代办服务专区,组建专业帮办队伍,提供“一站式、无障碍”全流程帮办服务,年均办理帮办业务超4万件。“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服务”的工作模式,已成为极具辨识度的高新帮办服务品牌。
为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青岛高新区着力打造区域政策宣传“第一门户”,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政策服务机制。通过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线下宣讲会等多渠道,累计发布政策文件及解读内容300余次,为企业群众“懂政策、用政策、享政策”提供全方位支撑,真正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政务服务中心聚焦群众多元化需求,升级为“温情大厅”,引入琴岛通业务办理、文化展览等公共服务,让政务大厅成为兼具文化氛围与服务温度的多元文化空间。
青岛高新区聚力打造“我爱青岛高新、我为高新代言”服务品牌,在政务服务中心搭建365天不落幕的展示窗口,为60余家企业、上百件“高新好产品”提供宣传推广支持,实现从“企业单兵作战”到“政企协同推广”的模式升级。依托青岛营商环境会客厅平台,组建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广泛吸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营商环境建设。联合12个职能部门创新成立“营商环境宣讲团”,年均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企业沙龙等各类活动50余场,服务区域企业群众逾万人,有效搭建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
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政务服务改革创新,青岛高新区有效破解了企业群众办事痛点难点,显著提升了服务效能和区域营商环境。未来将持续深化政务服务集成化创新,推动集成化服务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政务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青岛高新区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胶州湾北岸绘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通过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