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蓝图,系统谋划,前瞻布局,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及“X”个潜力赛道,着力打造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10月2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邀请多部门负责人,就《实施意见》进行相关政策解读。
全市未来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
发布会上,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委科技办专职副主任孙翔介绍,广州目前拥有全球独角兽企业24家,位居全国第4;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规上高企占全市高企总量51%。“广聚英才”工程与“三航”计划协同发力,支持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与8500名青年博士留穗创新创业,为未来产业注入核心智力。当前,全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全球领军企业构筑的先发优势,面向未来出行、无人工厂两大场景,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具身智能领域,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为承载,以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为突破,以里工、高擎的产业化能力为支撑,加强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整机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在智能制造、康养服务等场景规模化落地;细胞与基因领域,依托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平台,发挥我市人源器官培育、TCR-T疗法、活体器官移植等领先成果优势,推动基因治疗、靶向递送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前沿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金发科技等17家上市企业梯队,布局超导、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智能制造等高端核心材料体系,抢占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未来健康等产业领域竞争优势;深海深空领域,凭借“梦想号”万米钻探船、中科宇航商业火箭、海格通信北斗导航等拳头重器,推动深海机器人、海洋牧场、可回收火箭、卫星数据服务等商业化发展。
孙翔介绍:“以智能无人系统未来产业为例,广州正加快在未来出行和工程制造等领域的场景化集成应用,将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支持番禺区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并大力推进海心沙全空间智能体系体验中心建设。下一步,广州将持续优化场景开放机制,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等未来产业场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为全国未来产业场景创新贡献‘广州方案’。”
持续开展未来产业“地平线扫描”
记者发现,《实施意见》作为广州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系统性行动纲领,并未拘泥于现有的六大产业,而是创新构建“6大核心产业+X个潜力赛道”的动态发展体系,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推动未来产业聚势成链、加速崛起,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未来动能。
在推进六大核心未来产业的发展同时,广州还设定了“X”个潜力赛道作为未来“新阵地”,持续开展“地平线扫描”,通过“技术预见—动态评估—赛道孵化”机制,持续跟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前沿方向,动态调整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广州不断强化技术策源,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构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即聚焦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3大方向、联动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3个端口、依托7大高水平平台,推动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州模式”。
计划开放百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广州还将着力开放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为未来产业提供“市场试验田”。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同时,推动国有企业开展首购首用,打通“科技—产业—市场”转化通道,让创新成果加速走向应用。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广州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
在企业培育上,广州将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在金融支撑上,广州将优化整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加快制定实施科技保险政策,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提供保险保障支持。
在人才保障上,广州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港科大(广州)发挥未来技术学院作用,培养“新工科”人才,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地”。
为未来产业留足“试错空间”
广州还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依托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大湾区科学论坛等高端交流活动,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
广州还将创新监管理念,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准入、市场监督制度机制。强化创新容错,进一步放权赋能,深化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突破传统监管对创新的束缚,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