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防城港经开区创新三大模式破局发展 登顶广西首个2000亿级产业园区
2025
10/22
17:18

中国发展网讯 李翔、韦青咪 记者龚成钰报道 近年来,防城港经开区聚力改革攻坚,创新发展模式,园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成为广西首个达成这一目标的产业园区,且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连续9年稳居广西园区榜首。与此同时,园区还先后斩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园区、自治区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等荣誉,以改革攻坚之力破解传统产业短板与体制机制难题,提交了一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政区合一”重构服务:从“企业寻服务”到“服务送上门” 为打破政务服务壁垒,防城港经开区创新推行“政区合一”管理模式,将港口区委、区政府与经开区管委会实行一体化管理,港口区17个政府部门采用“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架构,同时增设经开区企业服务局,出台企业绿卡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等20余项制度,构建起“扁平集约”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线上线下服务同步升级,线上搭建“经开区智慧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不打烊”和“云帮办”服务;线下实行“全流程帮办代办”,常态化开展“零距离服务企业日”“亲清直通车”等行动,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并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首套印章。此外,港口区各职能部门集中园区办公,政务服务中心整体搬迁至经开区管委会办公楼,通过“最小颗粒化”梳理办事指南、推进“简易办”与“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98%以上事项“最多跑一次”,让企业办事“一看就懂、一用就会、一次办成”。

“聚链集群”壮大产业:从“一枝独秀”到“多极支撑” 围绕产业升级,经开区以“聚链集群”思路推动产业格局重塑。一方面,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与招商引资路线图,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靶向”精准招商,推动园区从临港粮油产业“一枝独秀”,转型为钢铁、铜、铝、能源、粮油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多极支撑”的格局。

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以商招商”模式成效显著。依托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钢铁集团(柳钢防城港基地)等龙头企业,联动防城港市5个驻点招商联络处、8个产业定向招商专班,建立“前端对接、中端研判、后端落地”闭环机制,成功招引年产300万吨精密镀锌钢制品等8个重大产业链配套项目,形成“招来一个、引进一串”的乘法效应。截至2025年6月,经开区钢铁产业上下游企业达33家,全市钢材年产量超2500万吨,钢铁全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盛隆公司更连续14年居广西民营企业榜首,成为广西首家千亿级民企。

项目推进“七个一批”模式同步发力,按照“谋划、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全流程滚动管理,截至2025年6月,园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140个,总投资额约2325亿元,江苏国强、汇金锂电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数智赋能”转型升级:从“传统园区”到“新质园区”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经开区以“数智赋能”推动园区向“新质园区”跨越。针对钢、铜、铝、能源等临港支柱产业,构建“技术改造+链条延伸+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开放合作”全流程升级模式,助力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实融合成效进一步凸显,园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诊断全覆盖,成功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同时,启动广西首个优化进口铜精矿检验监管模式试点,通过“智慧商检”、铁矿石远程查验等通关创新模式,将港内集疏运效率提升80%,每年为企业减少综合成本支出1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