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四川福建两省领衔地方版4万亿投资 鼓励民间投资
2013
11/01
16:15

地方版“四万亿”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编者按:2008年11月,国务院推出四万亿元投资计划。虽然这一计划有效地稳定了经济大局,但也被业内认为有过度刺激的成分。

如今,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横空出世,又会带来什么?专家认为,相比而言,地方版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地方为主体,而且在推出的内外背景、投资方向、资金来源等方面也大相径庭。

四川福建两省“领衔” 地方版“四万亿”强势出击

自今年7月中央定调“保下限”以来,“温和投资”稳步推进,各地方普遍提升了投资建设的力度。近日,四川省、福建省分别发布各自投资计划和已完成投资情况,被认为是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四万亿”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地方版”四万亿元投资不同以往

本月22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发改委发布了《四川省重大投资项目名录(2013-2014年)》今明两年计划实施4.26万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超过2008年中央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成为近年来已知的地方政府最大投资计划;继四川之后,福建也推出了庞大的投资计划,该省发改委网站公布的项目投资数据接近4万亿元。

2013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而出口增长低于预设目标;与此同时,投资需求也有所上升。于是,投资驱动再次被地方政府视为重要的拉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大,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没有产业支撑是得不到保障的。”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本省的情况介绍道。

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基调下,地方政府的万亿级投资计划引起相关人士的担忧和警惕。业内专家认为,此前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造成的产业阵痛至今尚未消化,各地应该在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谨慎推出大规模的基建计划。

专家表示,对于投资,重点要看投资地区和投资结构,不能盲目地一概否定投资的必要性,也不必过度担忧地方政府万亿元投资计划会阻碍经济转型。“从出台投资计划的地方来看,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这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和区域发展布局的安排。”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魏悦分析称,东南沿海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不是太强,即使有投资,也是遵循结构调整大方向,即第三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新一届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是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方向,是能够吸纳就业和发展民生的投资。”魏悦表示,从投资主体来看,不论中央政府改革投资审批制度,还是地方政府的万亿投资计划,都将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改变过去由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局面,而转向注重对民间投资的激活和引导。

魏悦预测,有效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建设,将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地方版巨额投资“有进有退”

近期地方政府频现巨额投资计划,投资热情高涨,地方投资拉动经济的决心可见一斑。从各地政府公布的规划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投资趋于务实,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盈利较差的行业已经不再列入规划。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从投资内容上看,基础设施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地政府鼓励的投资重点,投资多集中在基建、产业投资、民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基础设施方面,在四川省4.26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将最大的蛋糕分给了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有基础设施类项目710个,投资额为20469亿元。而在浙江省的10万亿投资蓝图中,基础设施投资则是一个万亿板块,按照《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7年)》,该省将力争五年新建(改建)铁路1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4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4亿吨;新增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新增4G网络基站5万个。

在产业投资方面,这一轮地方投资计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受推崇。重庆市政府发布的工业领域主要产业的三年振兴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此外,江西省在中博会发布的1200个招商项目中,主要是今年全省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招商项目,涉及现代物流、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服务外包、金融等十大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推出了针对区域市场自身特点的投资项目,如贵州推出了大批旅游项目;江苏省南京市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黑龙江省政府公布的《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旨在鼓励企业增加生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和减轻企业负担。

民间资本作用增强 资金投向“软肋区域”

对于本轮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业内关注最多的还是资金来源。有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相继推出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与投资计划,相对于此前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由中央政府投入加地方筹措而言,地方版“四万亿”更多强调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投资,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充当了主角。业内人士分析,由此产生了四种后果:一是加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靠出让土地收入来获得配套资金,提高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二是形成了政府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削弱了公平市场竞争,导致了资金低效配置。三是催生了地方政府投资攀比、重复建设及资金浪费行为,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四是政府在资金不足时,倒逼银行实施宽松信贷政策,推高了物价涨幅,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猛增。也正是因此,导致了当前对再次大规模投资的担忧。

此外,审计署前不久对36个城市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在膨胀,危机在扩大。因此,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本轮地方投资中显得至关重要。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近期,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鼓励和激活民间投资。

10月14日,北京市公布16条政策,为民间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政策重点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文化主导行业,引导民间资本在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动漫网游等创意主体行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此外,为解决民营文化企业设施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改造旧厂房、特色工业遗址、老旧商业设施等,政府给予总投资20%—30%资金补贴,单体改造项目补贴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

而10月27日,安徽省政府也出台20条意见,其中提出尽快在铁路、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适合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的项目,以提升资金供给保障能力。

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当前也急需投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有40多万亿元居民存款以及30多万亿元民间资本,这为地方大规模筹资提供了可能。

业内专家表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既可抑制货币增发引发通货膨胀和民众财富缩水,又可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平衡当期消费与远期投资关系,改变国民储蓄率长期偏高对内需和再生产的抑制局面。

“目前,各地方出台的是初步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投资目标,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8年-2009年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使GDP增速曾经一度反弹到10%以上,但这也被业内认为是过度地刺激了经济。

由于此前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给后续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负担,因此业内人士表示,各地方相继推出的投资规划,初衷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同时要防止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从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至今,各级投资几乎都流向了建筑、钢铁、铁路、公路等基础行业和重工行业,而一些轻工行业则危机重重。

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从项目的选择上来看,这次与“四万亿”相同的地方依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不过,此次地方投资规划主要集中在官方认为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轨道交通将是继高铁之后的第二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此外,各地方也将目光开始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区县的2013-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研究报告中,也都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约有40万亿元民间资金,长期缺乏稳定的实业投资渠道。尽管国务院出台了民间投资的“新36条”,但由于国外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国内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理想,民间资本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为此,应将民间资本优势和新兴产业优势结合起来,让民间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充分的利用平台。

地方版“四万亿”能否引发新一轮牛市存争议

受四川、福建等地的地方版“四万亿”投资利好消息推出的影响,即使在大盘回调之际,两地基建股都出现了大幅的上涨,无疑成为本地基建股上涨的催化剂。但是,这显然逊色于2008年“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出后引发沪指单日7%的飙升,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深思。

四川和福建各推出的接近“四万亿”投资计划,给证券市场带来了骚动,四川和福建两地的基金股都出现了强劲涨停,也引发市场对股市会由于这些地方经济刺激而重新回到牛市的猜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记者表示,目前并不具备出现小牛市的基础,当前形势并不明朗,资本市场的改革还需进一步跟进。

前瑞士苏黎世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志勤则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当前股市仍处于回调状态,主要是市场仍在评估中,为寻找一个突破口,未来小牛市出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只是时机上还尚待观察。

对“四万亿”投资,许多投资者都记忆犹新。为了刺激经济,200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股市很快跳空上涨,随后一路震荡上行至3500点。水泥、机械和铁路三大板块是当年行情的急先锋。正是在上述三大急先锋板块的带动下,市场盘面被全面激活,人气被有效带动起来。

“从行情的发动来看,当时的气势比现在要强得多。”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2008年11月10日,政策宣布当天,上证指数涨幅达到7.27%,让人感到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开始托市了。”“四万亿”的政策,稳住了市场,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

刘志勤表示,2008年的“四万亿”更多的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而此次的投资更多的是为了稳市场,稳增长,两者其实大同小异。

但是,市场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并认为未来国资所占投资的比重会下降。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公开媒体上表示,这次地方政府提出的投资规模计划,更多是根据自身项目投资规模的最大值来计算,包含了大量的招商引资的预期规模。“从一般经验来看,在地方政府的招商会上,签约额要远高过实际最终的投资额。还有,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主要是以社会投资为主,而非政府主导的投资。未来政府所占投资的比重必然还会下降。”

因此,对地方版的“四万亿”,还要进一步观察实际的效果。

此“四万亿”非彼“四万亿”

又一个“四万亿”来了。

提起“四万亿”,百姓的第一直觉是2008年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那一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股市也从六千多点的历史高位被拉回到十年前的水平,波动幅度之大,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当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虽有争议,但实施后,中国GDP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速率,让中国经济未能随着世界大势而“硬着陆”。

如今,A股股指仍然在两千多点震荡,但另一个版本“四万亿”又不期而至,引发市场的强烈关注。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两次“四万亿”的实施主体有所不同,前一次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而本次则是由四川、福建这样的地方政府主打,而且规模达到了4.26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前者。当然,两次“四万亿”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提振经济,保证经济增速的平稳。

但是,此“四万亿”非彼“四万亿”。除了实施主体不同,两者推出的内外背景、投资方向、资金来源等也大相径庭。

首先,内外背景的不同让两个“四万亿”的使命稍有差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美国房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让中国外需凋敝,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已经脱缰,那时的“四万亿”从投资的角度,再度点燃中国经济的引擎;而本次的“四万亿”,则是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经济出现改善之际推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和历史机遇,此时地方版的“四万亿”,颇有为改革转型而试水的意味。

其次,投资方向的不同让两个“四万亿”的方向有所不同。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方向在于传统的“铁公基”、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基建,当然,资金流向“铁公基”的占大多数,如今高铁的便利就受益于当年的“四万亿”刺激方案;如今,地方版的“四万亿”中,有一半以上要投入到重大产业投资项目中,还有“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两个方面,这是本次“四万亿”的一大亮点。目前,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箭在弦上,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题中之义。

再次,资金来源的不同也让两个“四万亿”有了不同的味道。除了传统以政府发债为主要手段外,本次地方版的“四万亿”刺激方案提到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无论如何,划拨四万亿元的资金并不难,关键问题在于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注意杜绝盲目性,避免短视行为,确保投资能够更多地流入到促进经济转型、改善服务民生项目上,避免出现呆帐坏帐和因此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另外,要以“四万亿”为契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支出和成本;使得经济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和良性的发展,使得民众的收入和财富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是受到损害。

大规模地方投资计划

应慎决策稳起步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GDP增速快速回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方案,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

大规模投资,到底带来了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出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量资金的投入对稳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的一些大型基础建设尤其是铁路、钢筋、水泥还有一些新型的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数据显示,五年来,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多万套;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京沪、京广、哈大等高铁和一批城际铁路相继投入运营;新增公路6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56万公里。新建机场31个;新增万吨级港口泊位602个;一批跨江跨海大桥、连岛工程相继建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或建成;水电、风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四万亿”投资在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失业以及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包括关注低收入群体)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稳定我国经济形势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2008年-2010年经济出现了“V型”反弹,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当中风景独好。

当然,“四万亿”投资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比如,固化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引发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除能源和金融外的A股上市公司库存为营业收入的1.4倍,创历史最高,应收帐款为营业收入的52%,为十年来最高,中国产能过剩是历史最高水平4倍。同时,“四万亿”投资计划使得社会流动性泛滥,造成了重化工领域的国进民退、留下了高铁和高速公路部门的高负债和半拉子工程、造成了“十一五”末空前的节能减排压力。

尤其是地方政府高负债及连带的银行坏账风险加大,给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埋下了隐患。近日,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该行测算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估计在21.9万亿元,如果加上公司化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债务总额最高或达24.4万亿元。

今年6月,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债务率超过100%的就有16个,最高的为188.95%;如果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省会城市中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包括穆迪在内的国际机构警告,在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下半年中国的地方政府的数千亿元融资将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可能首次出现境内债券违约。

在中央“四万亿”尚在消化之时,众多地方版的“四万亿”却又开始上路了。有统计显示,全国出台的地方投资计划如全部到位,总额将不下十万亿元,规模远超当年的“四万亿”。业内专家认为,各地应该吸取教训,在符合产业发展结构的前提下,谨慎推出大规模的基建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