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贵州公布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
02/12
11:13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牢牢把握贫困落后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根本任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关键,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总基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促转型、增活力、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增速较快、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向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为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省又遭受严重伏旱灾害影响,省委、省政府保持定力、顶住压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千方百计稳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6%、12.5%和12.6%,连续三个季度增速位居全国第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大关。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5%,突破8000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的总量目标,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8%、14.1%和12.6%。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919.1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05.72亿元,分别超年度计划1.5和3.4个百分点,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8.9%。

(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省上下紧紧抓住投资这个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促投资、稳消费、增出口,有力地拉动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迈上新台阶。成功召开3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和28次专项观摩,逐个梳理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发展平台、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10300亿元,增长31.9%,增速超年初计划1.9个百分点。全年开工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370个,建成166个,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00亿元。全年工业(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水利、城镇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达到4051亿元、1312亿元、150亿元、1565亿元和1943亿元。二是消费、进出口平稳增长。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促进了消费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5.7亿元,增长14%。积极拓展外贸市场,进出口总额完成82.9亿美元,增长25%,完成年初计划目标。三是国发2号文件的项目化、实物化落实进展良好。文件确定的176个重点项目已建成20个,正在实施118个,其它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3个专项规划已实施10个,正在编制3个;13个试点有10个得到国家批复或明确支持;17项示范全面开展。

(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相继出台了提高工业经济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民营经济比重、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落实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四个比重”稳步提高。一是工业带动作用凸显。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着力推动资源深加工产业、特色轻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合成氨项目、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固体制剂GMP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全省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工业的带动下,服务业和农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326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0104.3亿元,分别增长25.9%和22.1%;成功举办了全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分别增长27%和25%,带动了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业克服了伏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保持稳定,全省粮食总产量1030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突破50%,生态畜牧业稳步发展。二是城镇化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在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的有力促动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黔中经济区建设有序推进,贵阳、遵义、安顺三地实现通信资费同城化。贵安新区扎实起步,遵义市新蒲新区、六盘水市红桥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稳步推进,都匀黔南大道等一批城市干道建成通车,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3万立方米/日,建成污水管网3381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59.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到38.2%。三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31.77万户,同比增长20%;注册资本达到11586.32亿元、增长31%。全年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四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制定落实了帮促13个发展困难县同步小康的政策措施。全年县域经济比重达到6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成功召开推进黔中经济区发展座谈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成功召开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全省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6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4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年淘汰落后产能988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0.5%、1%和2%,完成了年初计划目标。

(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是“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179个,到位资金3673亿元。制定“5个100工程”年度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26条支持政策措施。产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511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3700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入驻企业达1400户;示范小城镇开工建设“8个1”、“8 3”工程项目718个;城市(镇)综合体落实开发主体125个;旅游景区签约项目190个,启动建设21个示范性旅游景区。贵安新区“三横一纵”骨干路网基本建成通车,华润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富士康集团等一大批优强企业落户贵安新区。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启动实施了高速公路、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和铁路建设大会战,建成林歹至新店、久长至永温铁路,开工建设成贵等铁路和贵安站,在建高速铁路1536公里。贵阳至惠水、水城至盘县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1公里,新增8个县通高速公路、通高速公路的县达到68个,六盘水至威宁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在建里程2663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211公里,完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乡道改造1500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毕节机场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形成了“一干八支”机场布局,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和六盘水机场、仁怀机场进展顺利。乌江高等级航道改造、三板溪库区航运工程等加快建设,开工建设乌江构皮滩水电站翻坝运输系统工程。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夹岩水利枢纽、黔西北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25个。电网、信息宽带、移动通讯等设施加快完善。三是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预计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27万人。组建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开工建设贵州科学城,新建3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36项,引进转化实施64项重大科技成果。

(五)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制定实施了《当前全省改革开放重点工作安排》,50项改革开放重点任务得到较好落实。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省管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企业上市助推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落实了凯里市煤电铝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等项目资源配置协调工作,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5户企业开展了大用户直供电试点;统筹城乡改革不断深化,14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营改增”试点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相继入驻我省;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29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到29项,向贵安新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下放行政管理事项30多项。二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加快推进,黔渝、黔湘、黔桂等省际间双边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泛珠大会暨第三届酒博会;上海、深圳、苏州等8个发达城市对口帮扶我省8个市州工作顺利推进。开放平台加快构建,贵阳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设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组织了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赴长三角、珠三角、北京、香港、台湾等地开展了系列招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3.4%,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0%。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实施了《贵州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实施教育“9 3”计划和“四项突破工程”,花溪大学城建设稳步推进,贵州理工学院成立,清镇职教城加快建设,建成800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400所乡镇及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5.9‰,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以内,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大力推动开发式扶贫,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房屋主体工程3.6万套、搬迁1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超年初计划16万人。三是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702亿元。全省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52元,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1841元。城镇保障房竣工10.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0.1万户。建成通村油路1万公里,新解决333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449个自然村通电话,新增2123个行政村通宽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5.3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5,控制在年初计划调控目标范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3.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从我省对《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开展的中期评估情况看,确定的8类45项主要目标总体进展情况良好,34项预期性指标中,达到进度要求的有30项,其中,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人均期望寿命指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未达到进度要求的有4项,为服务业就业比重、粮食总产量、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铁路通车里程指标。11项约束性指标中,实现和基本达到进度要求的有10项,其中森林覆盖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指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未达到进度要求的有1项,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标。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自然灾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在保持基本面总体向好的同时,已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省经济在保持持续向好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省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未达到年度目标,分别比年初计划低1.5、4、3.5和1.7个百分点。投资增速虽处于高位,但投资效益有所下降;扩大消费面临诸多制约,提升消费的空间受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利润下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矛盾仍较突出,扶贫开发、民生改善压力大。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又好又快,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进一步建好生态文明,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9000亿元,增长12.5%;粮食总产量11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500万口径)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20%;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比重分别提高到38.4%、40.1%、46%和68%左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4%,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5%和28%,科技贡献率达到4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3.5%左右。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围绕实现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一是着力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改革。(1)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启动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开展矿产资源专项治理行动,出台规范和减少协议出让矿业权管理办法,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行,启动实施20个“四个一体化”重点项目资源配置方案,上半年完成煤矿兼并重组工作。(2)加快实体经济领域改革。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办法,制定实施省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3)深化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放开落户限制的办法,出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宅基地、房屋等登记颁证。(4)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实施《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制定实施赤水河、乌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选择3户省属国有企业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办法。(5)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出台贫困县扶贫导向考核办法,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动态监测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重大扶贫专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资金竞争性分配办法。(6)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搭建股权资产交易平台,成立贵民投资公司。(7)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组建一批政企联动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引进和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开展高等学校法人治理试点。(8)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接、放、管”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全省行政区划调整总体方案。加快推进乡改镇、镇改办、乡镇合并,积极争取国家批准一批县改市(区)。(9)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央企入黔、民企入黔、外企入黔招商引资专项行动计划,组建省进出口信用担保公司,制定实施贵安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方案和市(州)外贸外资外经工作考核办法。(10)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支持和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出台支持科技企事业单位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彻底脱钩。

二是着力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以及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强化对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力争抓出成效、抓出亮点、抓出特色。适时组织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会、重点领域改革现场观摩会、典型经验交流会和理论研讨会,发挥试点、示范带动效应,为全面推进改革探索有效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三是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完善全省深化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信息联络、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格局,形成协调推进改革的合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

(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把投资作为促进增长的关键,完善有利于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的机制,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着力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紧紧抓住投资这个牛鼻子,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0亿元以上。(1)围绕国发〔2012〕2号文件、重点发展平台、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谋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做到审批核准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向外招引一批,确保全年开工450个、竣工170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交通投资1320亿元、水利投资200亿元、城镇建设投资15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000亿元。(2)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优化投资的主方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投入,提高产业投资比重,让新增项目生成企业,扶持企业扩大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完成民间投资6200亿元。(3)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管控政府性债务和强化政府性资产经营,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新增中央各项补助200亿元;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本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引金入黔”工程,鼓励平台公司、企业集团等发行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推动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4)进一步完善土地保障机制,推动年度用地计划差别化管理,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合理需求。

二是着力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1)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救助力度,稳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城乡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商贸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商贸中心、配送中心,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中心、零售市场、平价商店和储备、冷链物流设施,制定实施城乡商贸流通设施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3)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旅游产品消费,促进汽车、大宗家电等消费稳定增长,推动建材和农机下乡,加快培育以推进“三网融合”为重点的信息网络消费热点和康体保健、养老服务、休闲度假等消费热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确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10亿元。

三是着力扩大进出口规模。抢抓国家出台“属地报关、属地放行”新通关政策、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一批大型出口企业落地我省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外贸进出口三年翻番行动计划,推进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一体化集群发展,积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把更多出口销售和利税留在我省市场,争取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到50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提速转型。发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创新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强化重大生产力规划布局,跳出能矿抓工业,摆脱资源路径依赖,研究出台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努力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确保全年工业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1)着力提高资源深加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按照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部署,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高端化腾出空间,全面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确保完成煤矿数量减少到800处左右;推进黔北发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新增装机300万千瓦。抓住国家推进若干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实施绥阳县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等一批“四个一体化”项目。(2)深入打造白酒、两烟、茶叶、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等“多张名片”。强化上下游产品配套、企业配套发展,重点实施新增茅台酒2000吨/年、遵义卷烟厂技改、老干妈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2014年全省白酒产量55万千升,卷烟产业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左右,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121亿元。(3)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安顺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贵阳、遵义和福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加快实施贵州永红高端装备专用高效热交换系统产业化技改、瓮福集团1万吨甲醇生产汽油工业化实验等项目,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地道特色药材和磷化工等产业链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00亿元。(4)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培育一批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认真兑现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200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00亿元。(1)强化服务业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加紧研究制定《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2)大力促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抓紧编制《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贵州物流新城、遵义国际物流城和贵阳世纪恒通信息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3)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积极发展金融、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贵阳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家政、养老、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消费服务等新兴业态。(4)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服务业,发挥我省生态、气候、生物资源等组合优势,加快编制实施《贵州省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和旅游业,积极推进环梵净山休闲养老基地、娄山关户外运动基地、剑河县温泉老龄度假基地等项目建设。(5)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实施《贵州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抓好贵阳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确保粮食安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增产、粮油高产创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及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2)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培育山地特色优势农业,新增烤烟、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种植面积400万亩,力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提高到58%。促进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确保肉类总产量达到200万吨。(3)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股份制合作或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推进贵州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城互动为重点,完善城镇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走出一条贵州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力争城镇化水平提高1.9个百分点。(1)推进人的城镇化。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深化户籍、社保、医疗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落户成本分担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根据城镇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制定实施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政策措施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市民转化。(2)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做强黔中城市群,加快建设贵阳市和贵安新区,推进贵安一体化发展;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一批骨干县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小镇。结合园区建设、环境整治、土地开发,优化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贵阳城市畅通二期工程,推进新蒲新区骨干路网、六盘水东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增日污水处理规模30万吨、日垃圾处理规模1000吨,新增城镇道路500公里。(4)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住房特别是城镇保障房、农村危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开工城镇保障房40万套、建成15.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5万户,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4.3万套。

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制订不同区域的差别化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错位发展。深入实施《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大黔中经济区开发开放力度,制定出台推进黔中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支持文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进黔中交通运输一体化,打造贵阳至黔中城市群中心城市1小时、至其他市(州)2小时交通圈;统筹区域内产业布局,做大26个省级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和三州等民族自治地区发展,扩大与邻省经济交流合作,推进毕节试验区、万山资源枯竭城市和赫章、六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实施《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创建活动,落实好帮扶困难县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力争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68%。

(五)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以实施铁路建设大会战、高速公路和水运建设三年会战、水利三大会战、美丽乡村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建成贵广铁路、长昆铁路长沙至贵阳段、贵阳至开阳等铁路,新增铁路营业里程756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88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01公里,实现我省快速铁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铁路出省通道增至12个,铁路网覆盖县增加到47个。(2)建成清镇至织金、织金至纳雍、钟山至六枝等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实现79个县通高速公路。(3)完成贵阳龙洞堡1号航站楼扩容改造和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建成六盘水月照机场,力争启动龙洞堡机场三期扩建、兴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和威宁机场建设,新开(加密)航线20条。建成乌江(乌江渡—龚滩)等航运工程,新增四级航道431公里。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黔中、夹岩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马岭、黄家湾大型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35个,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100个,开发利用地下水(机井)2000眼,新增解决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饮水安全300万人。

三是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抢抓国家将我省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试点省的机遇,投资247亿元,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大行动计划,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4万公里、县乡道1300公里,建制村通油路率超过60%;发展灌溉面积93万亩;完成2.5万户小康房建设;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7座,新增及改造一户一表13万户;完成2300个行政村通宽带和1600个自然村通电话,完成592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和200处农村邮政服务改造;重点打造500个示范小康村寨。

四是积极推进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等配套电网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继续推进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改造和在线监测实用化工作。实施“宽带贵州”,推进通信同城化,加强4G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六)加快重点发展平台建设,强化发展支撑。把“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抓手,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加速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平台建设。编制完成“5个100工程”系列规划,加快路网、电网、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确保建成2个5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15个1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新建标准厂房400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300万亩以上;建成一批示范小城镇“8个1”和“8 3”项目;建成50个城市综合体主导功能建筑;加快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总收入增长22%。

二是强力推进贵安新区建设。支持贵安新区在投融资、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土地利用、行政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建成“八横四纵”骨干路网,开工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快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一期)、大数据产业园、中瑞产业园、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建设,开工建设“贵州大智汇”、华润、娃哈哈等大型综合体,确保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6月底前形成观摩条件。

三是着力强化园区管理服务。强化园区经营理念,完善园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搭建专利代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市场营销等服务平台,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园区政务服务体系,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免费代办、定向跟踪、“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大力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催生发展一批新兴企业,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户以上。

(七)全面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坚持用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深层次的改革,抢抓国家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建设综合保税区等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参与对外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是加快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围绕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全方位合作,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向东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向西全方位开展与东盟的深度合作,向北借道渝新欧铁路,加快楔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南用好北部湾出海口,打通联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快捷通道。以完善黔渝、黔湘、黔桂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与周边省区的深度合作。

二是积极打造开放载体。确保贵阳综合保税区9月封关验收,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外贸基地、口岸和“无水港”建设,探索与国内外优强企业合作共建模式,争取国家批准设立贵安新区、遵义市内陆自由贸易区和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示范区。

三是着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知名度,继续面向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重点地区,举办系列招商推介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和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探索完善与东部沿海省(区、市)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合作共建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体制机制。确保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6000亿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近20亿美元。

(八)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和强化节能减排为抓手,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启动实施《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打造喀斯特扶贫开发和生态修复示范区,开展赤水河、清水江、红枫湖等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启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州”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4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2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加强地质环境整治,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防治,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保护12件实事。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成88个县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个市(州)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10个赤水河流域跨县干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

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加强产业园区、城镇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工建设30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建成9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完善减排监测体系,确保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贵阳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创建六盘水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快推动茅台酒厂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积极推动贵阳、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大力实施黔南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加快建设贵阳市白云再生资源产业园国家“城市矿产”基地、铜仁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打造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九)加快教育科技发展,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坚持把办好教育作为改变贵州、挖掉穷根的根本途径,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营造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1)深入实施教育“9 3”计划和“四项突破工程”。继续实施好中职“百校大战”,加快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推动有关市(州)优质职教园区加快建设。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推进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农村小学生寄宿率达到25%以上、农村初中生寄宿率达到65%以上,确保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在2.8%以内。强化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基础能力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新建、改扩建200所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稳步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8%。加快推进贵大二期工程、大学城二期三期建设,大力支持贵州理工学院建设,推进贵州大学领军型高水平大学创建工作。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成长成才和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结合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大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到2014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超过310万人。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手段,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5个,培育2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贵州科学城、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促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实施100项成果转化项目和6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重大创新项目,建设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5户以上。

(十)推进精准式扶贫,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扶贫攻坚六大提升行动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九大行动计划为载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深入推进精准式扶贫。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六大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县为单位、动态管理、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村逐户制订帮扶措施和脱贫目标。实行扶贫措施资金到户到人,切实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积极推进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攻坚进程,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抓好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实现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5个贫困乡、78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

二是强力推进实施公共服务体系行动计划。(1)加强基本公共教育供给能力建设,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素质。(2)以促进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为目标,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3)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和适应流动性为重点,促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服务体系。(4)加快推进城乡基本社会服务设施和制度建设,以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和推动优抚安置工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5)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和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水平,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6)以计划生育服务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为重点,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城乡育龄人群身心健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7)根据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努力增加供给,实现住有所居,并不断改善居住环境。(8)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增加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9)以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和残疾儿童为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扎实抓好十件民生实事。(1)建成全省统一的贫困人口精准瞄准信息平台和扶贫资金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实现8个县、95个贫困乡、78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2)每个市(州)建成1个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个15万元”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业2万户、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8万人。(3)建设8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中职招生30万人。新建、改扩建200所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4)开工城镇保障房40万套、建成15.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5万户,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4.3万套。(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0万人,60周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的430万人应保尽保。(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实行三甲以上医院全省医学检验互认。(7)建成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工程130所、新开工130所。新建乡镇计生服务站50个、村计生服务室500个,计划生育失独家庭补助标准每人每月城镇提高到340元、农村提高到170元。(8)新建和改扩建120所农村敬老院。新建80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资助5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9)新建140个乡村少年文化馆、200个农民文化家园。新建8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310个全民建设工程、8个县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10)建设11个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基本建成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检测系统,实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县城全覆盖,机动车尾气监测“黄绿标”覆盖率超过90%,每月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