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升级为国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除国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拥有包括南京综合保税区(龙潭片)、国 家级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内的3个国 家级平台以及中国(南京)智谷、液晶谷、华侨城等特色产业载体。建区28年来,开发区经历两次扩区、“二次创业”,完成了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在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开发区全力做好“提质增效、以港兴区、产城融合”三篇文章,目前已集聚各类企业50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300多家、100亿级企业6家、世界500强企业90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219家国 家级开发区第九位,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经开区前十。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绝不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全力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每亩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550万元,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土地集约利用率位居全省前三。
在产业发展方面:
作为全市建设的主战场,开发区始终坚持发展第 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全力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已形成光电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制造业占比90%以上,产值规模近3000亿元。其中,光电显示产业集聚了LG、夏普、中电熊猫等一批龙头企业,以新型显示方向为主,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占全市的70%;高端装备产业集聚了艾欧史密斯、博世、康尼机电等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装备企业50多家,涉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前沿行业,并积极拓展了装备维保等现代服务产业,实现了多业态联动发展,产业规模近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正大天晴、金陵药业、圣和药业等药品生产企业30家和生物医药检测、器械生产、药品流通企业10余家,产业产值140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产业规模80亿元,占全市近三分之一。近年来,开发区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态势,重点培育发展了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两大地标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建设了蔚来、LG化学新能源动力电等整车及“三电”核心配套企业近30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制造、电池系统、冲换电系统、无人驾驶、运营服务等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企业年营收超过2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充分发挥三区融合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70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智谷”,引进和培育了地平线、旷视科技、创新工场、中智行等12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积聚了50多名领军人才,以及12家以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在创新发展方面:
围绕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了四大科技园、近200万平米的科创载体,累计引进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世界顶尖专家25人,落户京东、旷视科技、地平线机器人等知名科技企业1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7家,中智行无人驾驶汽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官方车队首发车辆,地平线机器人估值超过30亿美金,成为全球估值第 一的AI芯片初创公司。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引进了中英曼大二维材料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30余家,通过市级备案21家,规划建设南京智能激光制造、南京新港人工智能产业等高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家。
在城市建设方面:
开发区抢抓紫东地区建设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解决产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开发区打造成功能集成、生态优美、高度开放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新港建成区通过规划调整、经营性用地上市等手段,加快“腾笼换凤”,将有限的土地空间用于发展科研和总部经济,用于完善商住、办公等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功能,近两年已完成龙潭新城、兴智科技城等11幅地块1105亩的土地出让,盘活了产城融合发展空间。当前,正加快与中国电建合作共建兴智中心,打造集科研、教育、商住等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先导区,力争3年内彻底解决有产无城的局面,5年内建成产城高度融合的现代化科技园区。中部片区围绕液晶谷、华侨城等组团建设,突出科技、文旅、休闲、度假等新定位,加快疏港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和生活居住等城市配套功能,将中部片区打造成南京东部文旅休闲的新地标。东部龙潭片区抢抓国 家级物流枢纽、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机遇,高起点、高品质建设龙潭产业新城,既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又同步引进五星级酒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高端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务资源,未来要建设一座现代化临港产业新城